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 一碗白水面 游睿 ①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工作所在地。这...

(三)

一碗白水面

游睿

    ①一所偏远的山村小学,是我从学校毕业后的工作所在地。这里的山,超出我想象的高大险峻;这里的人,更是我所想象不到的贫穷和淳朴。

    ②到校两个星期后,我已熟悉并习惯了学校的一切,但一颗年轻的心,总是不甘寂寞的。于是,一个周六的下午,我邀了一位同事一起去我们班上成绩很好的一个学生家家访,也算是散散心。

    ③崎岖的山路上布满了牛羊的脚印,这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山路,就像学生们褴褛的衣衫上掉下来的布巾。一阵爬坡上坎之后,我们在一家茅屋前停了下来。刚刚放学回家的学生站在门口,一看到我们,他就高兴得跳起来,对着屋里大声喊:“我们老师来了!我们老师来了!”

    ④闻声出来的是一个满脸尘土的农村妇女,头发没怎么梳,有些散乱,而身上的衣服更是大补丁上补小补丁。听说我们是老师,她露出一脸微笑,十分热情地邀我们到屋里坐。屋里陈设十分简单,正中一个大火炕,四周只有柴禾和炊具什么的,而且室内的光线很暗,幸好火炕里的火正旺,倒增加了一些可见度。女主人连连喊坐,边说边用袖子擦了又擦那条唯一的板凳。待我们坐下之后,女主人就给火炕里加柴禾,然后往火炕上挂锅。

    ⑤大多去过农村的人都知道,乡下人是十分好客的,尤其是家中来了贵客。他们往往会立马煮出一碗面条或是汤圆什么的小吃,俗称汤碗。女主人的意思我们自然清楚,我们说已经吃过了,不料女主人却把脸一沉,长叹一口气说:“就怕我们这穷人家的东西你们吃不下呀!”盛情难却,我说:“您煮,我们吃。”女主人这才一露微笑,将锅挂了上去。

    ⑥她将锅洗了三次。她一边洗锅一边和我们谈她家孩子。说实在的,那孩子并不聪明,但却十分努力,所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女主人说:“我们这样穷,他不努力读书将来不还和我们一样吗?好在有你们这些好老师。只要他肯读,我们再穷也供他!”我着实为她这番话感动。

    ⑦女主人将洗干净的锅再次挂上火炕,然后进了里屋,出来时顺手就扔了砣白色的猪油在锅里。女主人用锅铲反复地将那砣油煎了又煎,但我们却没有听见锅里油的声响。然后女主人就倒了水在锅里。

    ⑧这时候,我的那个学生进来了。女主人正准备往锅里放面条,不料学生说:“妈,我们家不是很久没面条了吗?”女主人瞪了他一眼,说:“一边玩去!”学生没走,却把脸凑近了锅边。突然,他指着那砣浮在水面的油说:“妈,你怎么又把棉花沾了水放在锅里当油哄人?老师说过要诚实嘛。”

    ⑨这一句话,使屋里的空气几乎凝固了。学生说得对,原来那砣油根本不是油,而是一砣沾了水的棉花呀!女主人的手僵住了。屋内,只有火苗在呼呼地响。

    ⑩突然,女主人转身抽噎了起来。她含着眼泪说:“老师呀,我就给您直说了吧,我们家实在是太穷了,在几个月前家中就断了油,这点面条还是上个月他爸从外面带回来的,我们一直没舍得吃。但是说真的,看到你们老师来了,我不弄点东西给你们吃,我这心里就难受呀,但煮面条又没有油,于是,我就……”

    “您别说了!”此时我们也热泪盈眶了。

    “不,老师。”女主人接着说,“我是打心里想感谢你们啊,不然我这心里真的难受。今天,我就只能煮碗白水面给你们吃了。”

    行,您煮吧。我们吃,我们一定吃!”

    那天,我们真的吃了碗白水面,从小到大,我是第二次吃白水面。谁都知道那无盐无油的白水面肯定不好吃,但我们却津津有味地吃了个精光。而那次家访回来,我就暗自下决心,要认真教这些山里学生。或许,在乡下教书,就好像那碗无盐无油的白水面一样,但我一定认真将它吃光,一定!

1.第①段中作者为何要交代这里的山高大险峻,超出自己的想象?

2.赏析文中第③段中的画线句。

3.请用自己的语言分条概述文中“女主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第⑨段中提到“女主人的手僵住了”,请结合上下文,描述当时女主人的内心活动。

5.分析文章结尾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采用自然环境描写,突出这里的人超出想象的贫穷和淳朴;呼应下文我们家访时爬坡上坎的不易;为下文写家访时的见闻和感受和女主人煮面的情节作铺垫。 2.采用比喻,把纵横交错的山路比作掉下来的布巾,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山村的贫穷和落后,学生读书条件的艰苦。 3.生活贫困、热情淳朴、关爱子女、尊重老师、自强自尊。 4.孩子,你为什么要说出来呀?妈也是没有办法啊,家里实在太穷了,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我只能这么做。老师呀,不要怪我们欺骗你们,对不起,希望你们能够谅解。 5.结构上,点题,呼应上文女人煮面的情节;内容上,采用比喻,生动的表现了自己从家访遇到的这件事中受到的感染和震撼,有力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解析】 1.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文章开头交代这里的山高大险峻,超出自己的想象,采用自然环境描写,突出这里的人超出想象的贫穷和淳朴;呼应下文我们家访时爬坡上坎的不易;为下文写家访时的见闻和感受和女主人煮面的情节作铺垫。 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本题要结合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来赏析,还要注意作者表达的情感。采用比喻,把纵横交错的山路比作掉下来的布巾,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山村的贫穷和落后,学生读书条件的艰苦。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可概括为:生活贫困、热情淳朴、关爱子女、尊重老师、自强自尊。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4.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可以理解为:孩子,你为什么要说出来呀?妈也是没有办法啊,家里实在太穷了,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谢,我只能这么做。老师呀,不要怪我们欺骗你们,对不起,希望你们能够谅解。 5.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等。本文中,结构上,点题,呼应上文女人煮面的情节;内容上,采用比喻,生动的表现了自己从家访遇到的这件事中受到的感染和震撼,有力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痛苦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 选自《饮冰室全集》)

1.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0字以内)

2.说说文中加点的两个“苦”字的含义。

①这种乐循环    

②这些都是自己找来的

3.请简要说说你对“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40字左右)

4.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查看答案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19年),余在扬州,一直挟猫儿同至寓。比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然一声,四座俱寂。 

【注释】①挟:邀请,偕同。②比:及、等到。③燖(xún):褪毛的声音。④砉(huā):拟声词,哗的一声,常用形容破裂声、折断声、开启声、高呼声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中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__            ②不能其一处也__________

③于席右围屏___________               ④其子遂一猪___________

2.选出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久之,无声

C.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D. 能以径寸之木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

5.【甲】【乙】所选文段在叙述口技艺人表演时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比较分析下面表格中提供的信息,就我国国民阅读发展情况写出调查结论。

2012—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表

年份

国民图书阅读率(%)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各媒介综合阅读率(%)

2012

54.9

40.3

76.3

2013

57.8

50.1

76.7

2014

58.0

58.1

78.6

 

 

 

查看答案

认真观察漫画,给漫画拟个标题,并说出漫画的主题。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教桃李闹春风。

③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自述生平,说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⑥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将思念之情转化为重逢的希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宋濂之所以面对同学的华丽穿着“略无慕艳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