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1)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

(1)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2)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节选自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1.第(1)段中作者引用古语“如释重负”和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的目的是什么?

2.最后一段中与第(1)段“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责任,“解除”和“卸却”有何不同?

 

1.用来比喻尽了责任后的轻松和愉快,形象生动地写出尽了责任后的“乐”。 2.尽得大的责任,就是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不快乐。 3.“解除”责任指尽到责任,完成责任;“卸却”责任是不负责任,躲避、推卸责任。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的作用。本题所引用的引用古语“如释重负”和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是道理论证,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也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分析,“如释重负”和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尽了责任后的“乐”的感受。 2.试题分析:考查对材料内容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结合最后一段内容筛选可得答案。 3.试题分析:考查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语境义。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本题解答要结合文章最后一段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真能好者也/之者不如乐之者    B. 明矣/当窗云鬓

C. 所谓有道而正也/蒙乃始    D. 问焉以一得/石兽于水中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查看答案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蒙以军中多务 (                  )   

(2)鲁肃过寻阳   (                )

(3)即刮目相待   (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 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C. 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D. 本文详略得当,略写劝学经过,详写劝学结果,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查看答案

依照下面画波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县各乡镇环境卫生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去掉“使”)

B.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同学们的自我保护。(在“保护”后加上“意识”)

C. 交警大队在校门口设置了减速装置,大家进出校门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把“保障”改成“保证”)

D.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同学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将“充满了”与“同学们”调换位置)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历届“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以其感人肺腑的事迹______社会正能量,值得我们点先赞和学习。

(2)“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通过展现医生的感人故事和崇高境界_______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谈论沂蒙精神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_______,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A. 传播    宣扬    妄自菲薄    B. 传递     弘扬     妄自菲薄

C. 传播    弘扬    妄自尊大    D. 传递     宣扬     妄自尊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