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紫藤萝瀑布》,完成下列小题。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

阅读《紫藤萝瀑布》,完成下列小题。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时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者想告诉人们什么?

2.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3.第八自然段采用了插叙的 记叙顺序,作用是什么?

4.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作者因偶见一树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写成此文。

B. 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C. 本文旨在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D. 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文中的瀑布指紫藤萝花.把花比作“瀑布”,形象的表现了紫藤萝的繁盛和气势,透露着一股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赞美生命的活力、蓬勃向上。 2.开篇用“不由的停住了脚步”,使读者产生一种急于往下读的强烈愿望.这句话也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萝花炫人眼目的美丽.结尾处“不觉加快了脚步”表明了压在作者欣赏的悲痛已移去,作者的心情已变得轻松起来,同时与开篇“停住了脚步”相照应,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3.略 4.略 5.B 【解析】 1.试题分析: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文中的瀑布指紫藤萝花,把花比作“瀑布”,形象表现了紫藤萝的繁盛和气势,透露着一股不可遏制的生命力。从而赞美生命的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 2.试题分析:从下列原句去分析答案:“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试题分析:插入的一段对十多年前,家乡的另一株紫藤萝花不幸遭遇的回忆,与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说明生命的长河不会永远风平浪静。以花喻人,以人喻事,以事明理。同时,很自然引出一种质朴、达观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是对生命底蕴和意义的形象阐释,也是一种饱经患难之后,重新坚定起来的,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4.试题分析:(1)对修辞方法及作用的考查。用“像一条瀑布”比喻“盛的藤萝”,根据瀑布飞流直下,气势磅礴的特点,可以突出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勃勃得生机。(2)是三个能表现“热闹”的句子。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花也有生命的灵性,它们是那么富有情感,那么朝气蓬勃,那么富有青春的活力和快乐。从而赞美生命的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是展示人物性格;四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五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上各种作用常常同时出现,景物描写可以同进具有一种或几种表达作用。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 5.试题分析:B项“文章中多处使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 说法有误。象征是表达技巧或一种表现手法,不是修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河中石兽》,完成下列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词。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

于沙上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乎?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水中” 、“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理由是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查看答案

(1)念天地之悠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3)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5)《游山西村》写村民祈求丰收,民风淳朴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竹里馆》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陋室铭》中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序排列连贯合理的一项是(       )

①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事迹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

②他为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在刚过六十二岁的时候,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

③有些英雄群体不计名利﹑舍身忘死﹑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

④人们愈来愈深切地怀念着他,他对祖国的贡献永载史册。

⑤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A. ④③①②⑤    B. ③⑤②①④    C. ⑤④②③①    D. ②⑤③①④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B.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记叙散文,塑造了韩麦尔先生这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C.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阿长和山海经》是一篇小说,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一个善良、朴实的长妈妈,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观看第47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B.我们的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我们来到省博物馆,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

D.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