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自渡彼岸 雪小禅 ⑴那年,他17岁。 ⑵家贫。 ⑶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

 

自渡彼岸

雪小禅

⑴那年,他17岁。

⑵家贫。

⑶过年吃饺子,只有爷爷奶奶可以吃到白面包的饺子。母亲把榆树皮磨成粉,再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这样可以把馅儿裹住,不散——单用玉米面包饺子包不成。那种榆树皮饺子难以下咽。记忆中,可以分得两个白面饺子,小心翼翼吞咽,生怕遗漏了什么,但到底还是遗漏了——还未知是何滋味,已经咽下肚去。

⑷衣裳更是因陋就简。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裤子上常常有补丁,有好多年只穿一两件衣服,也觉得难看,但撑到上班,仍然穿带补丁的衣裳,照相的时候去借人家的衣服……说来都是悲凉。

⑸ 记忆最深的是他17岁那年的冬天,同村邻居有个18岁少年,有亲戚在东北林场,说可以上山拉木头,一天能挣30多块钱。他听了心动,于是两人约了去运木头,尚不知东北有多冷。他至今记得当时多兴奋,亦记得那地名——额尔古纳左旗,牛耳河畔,中苏边境,零下49摄氏度,滴水成冰。

⑹每日早上5点起床,步行20公里上山。冰天雪地,雪一米多厚。拉着一辆空车上山,一步一滑。哪里有秋衣、秋裤?只有母亲做的棉衣、棉裤,风雪灌进去,冷得似乎连骨头缝里都在响。眉毛是白的,眼睫毛也是白的,哈出的气变成霜,衣服里鼓鼓的是两个窝窝头。怕窝窝头冻成硬块,于是用白布缠了,紧紧贴在肚皮上,身体的温度暖着它,它就不至于被冻成硬块咬不动。

⑺不能走慢了,真的会冻死人。拉着车一路小跑,上山要4个多小时。前胸、后背全是汗时山顶到了。坐下吃饭,那饭便是两个贴在身上的窝窝头,就着雪。到处是雪,一把把吞到肚子里去。才17岁,那雪的滋味永生难忘。

⑻然后装上一车木头,往山下走。下山容易些,只需控制车的平衡。上山4个小时,下山两个小时,回来时天就黑了。

⑼那是他少年时的林海雪原。

⑽进了屋用雪搓手、搓脚、搓耳朵,怕冻僵的手脚突然一遇热坏死掉。脱掉被汗浸透的棉衣,烤在火墙边,换另一套前一天穿过的棉衣。晚餐依然是窝窝头。第二天早上照样5点起,周而复始。

⑾一个月之后离开时,怀揣1000元钱。1000元钱在20世纪70年代是天文数字,那时的人们一个月的工资不过二十几块钱。

⑿回家后,母亲看着他后背上勒出的一道道紫红的伤痕,号啕大哭。

⒀ 那1000元钱,给家里盖了5间大瓦房。他说起时,轻声细语,仿佛在说一件有趣的事情,听者潸然泪下。

⒁光阴里每一步全是修行,不自知间,早已自渡。那零下49摄氏度的牛耳河,霸占着他17岁的青春,直至老去,不可泯灭。

                                           (节选自《意林》2015年第19期)

1.第⑴⑵段独立成段有什么表达效果?

2.上山拉木头苦在何处?请分点概括。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4.“自渡彼岸”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两个短句独立成段能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表意功能,阅读时基本上是一词一顿,让读者放慢阅读速度。这样的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篇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意思对即可 2.①路远。每日早上5点起床,上山20公里4个小时,下山2小时,回来天已黑。②天寒。零下49摄氏度,冰天雪地。③少衣。风雪灌入棉衣棉裤,冷得连骨头缝都响。④食差。用白布缠两个窝窝头贴在肚皮上以免冻成硬块咬不动,就着雪吃窝窝头。(意思对即可) 3.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急于改变家贫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意思对即可) 4.文章写“他”17岁时因家庭贫困与伙伴到东北林场拉木头,一个月赚回1000块钱改变家境的苦难经历,“自渡彼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以此为题,通过比喻凸显“他”的奋斗精神,又形象地表现出“自渡”在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本题是对段落作用的考查, 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两个短句独立成段能最大限度发挥它们的表意功能,阅读时基本上是一词一顿,让读者放慢阅读速度。这样的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开篇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①路远。每日早上5点起床,上山20公里4个小时,下山2小时,回来天已黑。②天寒。零下49摄氏度,冰天雪地。③少衣。风雪灌入棉衣棉裤,冷得连骨头缝都响。④食差。用白布缠两个窝窝头贴在肚皮上以免冻成硬块咬不动,就着雪吃窝窝头。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文章通过记叙冬天与同伴相约去东北林场运木头这件事,表现“他”是一个急于改变家贫境遇、敢于吃苦、乐于为家庭奉献的人;通过记叙“他”轻声细语与他人趣说往事,表现“他”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 4.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文章写“他”17岁时因家庭贫困与伙伴到东北林场拉木头,一个月赚回1000块钱改变家境的苦难经历,“自渡彼岸”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以此为题,通过比喻凸显“他”的奋斗精神,又形象地表现出“自渡”在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点睛:点睛: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互联网+”向我们走来

    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②那么什么是“互联网+”呢? 

③“互联网+”战略是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个建议之一,马化腾解释说,“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④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而实际的效果绝不是简单的相加。 

⑤“互联网+”的例子绝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而传统新闻+互联网就有了柴静《穹顶之下》病毒式的传播。 

⑥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现在几乎人人都在用即时通信App进行语音、文字甚至视频交流。当初传统运营商在面对微信这类即时通信App诞生时简直如临大敌,因为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来自数据流量业务的收入已经大大超过语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彻底颠覆通信行业,反而是促进了运营商进行相关业务的变革升级。

⑦在交通领域,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快的”,移动互联网催生了一批打车拼车软件,虽然它们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争议,但它们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排放,对环境保护也做出了贡献。 

⑧…… 

⑨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不过,也有长期研究该领域问题的学者警示,“互联网+”的趋势时至2015年已经无法阻挡,但是,如今中国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很多改变,就好比是皮肉之上附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毛”,皮肉被包裹起来,似乎不再重要。“互联网+”不该成为“卖毛”的生意。 

                                      (选自2015年3月11日澎湃新闻网,有删改)

1.文章主要运用_______的说明方法按照_______顺序进行说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介绍“互联网+”的含义和“互联网+”的应用领域。

B. 文章开头引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互联网+”,突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C. 在通信领域,互联网+通信有了即时通信,导致语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这样彻底颠覆了通信行业。

D. “互联网+”的趋势已无法阻挡,这让传统产业有了很多改变,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冷静认识。

3.有学者警示“互联网+”不该成为“卖毛”的生意,请你试举一例说明什么是“卖毛的生意”

 

查看答案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贵当》)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人有猎者 / 知之者不如之者

B. 所以不得之故 / 真无马邪

C. 家富则得良犬 / 东买骏马

D. 于是猎兽之获常人矣 / 及鲁肃寻阳

2.用两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  之不以其道____   ⑶执策而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指出了人才对环境的决定作用。

B. 文章通过“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等巧妙的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

C. 文中通过排比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情态,表达作者的讽刺、批评、不满。

D.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查看答案

参考下面的例子,从“灯、海、路、超、起、迟、功、劣、令”中任选一个字,根据其字形特点写一两句有意蕴的话。

示例:出——努力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就会找到出路。

思——思想,心田上开出的智慧之花。

 

查看答案

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中老年人感动,它再次提醒人们:时间一去不复返,

切忌不要蹉跎岁月。(删去“切忌”或“不要”)

B.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也让人们从参赛学生的身上看到了

传承中华文化。(在“文化”后加上“的希望”)

C. 当灵感迸发、文思泉涌时,美妙的文辞会源源不断地流泻到笔下,这都源于写作者

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删去“为基础”)

D.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

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把“描绘”改为“勾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