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人在路上书为伴

①这事还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办公室里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年轻、爱笑、胸无城府……有几日,小姑娘突然安静了许多,手里捧着一本书很投入地看。有一天,小姑娘说买了本《红与黑》问我看不。“噢,看吧。”出于礼貌,又有很多空余时间,我就答应了。后来我才知道,初入社会的小姑娘是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才开始买书、读书的。这理由听起来挺好笑,可我怎么也笑不起来,有层波澜发自心底。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读书这事一开头便收不住了尾。

②我曾自称“山人”,自由、随性,看书也一样,《红与黑》中大段大段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我一目十行地看,有时干脆直接翻页,这可能还是我小时候看武侠小说养成的习惯。《红与黑》我囫囵吞枣地读完了,印象中也只有聪明的于连和那个仪态华贵的瑞纳夫人,至于弄明白小说深层次揭示的社会的“红”或“黑”,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书是读完了,如果到此为止,也就结束了。谁知小姑娘还在不断地从网上买书,并不断地问我“看不看”,我也就煞有介事地把书摊在办公桌上,有心无心地看看。时间长了,反到觉得这比谈些不着边际的话题或家长里短好。

③书里的故事逐渐让人欲罢不能,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恍若眼前。

④(A)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犹太小姑娘莉赛尔瑟缩在战争的瓦砾旁,怀里抱着爸爸的手风琴,哭泣着,手风琴再也不会发出声响,一如我眼中的泪水流进了心里无声无息。看完《静静的顿河》《偷书贼》,我意犹未尽,又主动看了《安妮日记》,因为我想从书中找到犹太人的“魂”,弄明白那个在沙漠中建国的以色列如何在全世界面前赢得自尊。

⑤记得有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后,我把它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朋友却说已经看过三遍了。我愕然,惭愧,自感肤浅。从此,我不再茫然他顾,不再沾沾自喜,躁动的心也日趋沉淀。

⑥时间在流淌,随着时间流淌的还有那些耳熟能详的书,《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妮娜》《巴黎圣母院》《了不起的盖茨比》《追风筝的人》《摆渡者》《红树林》《白夜》《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简爱》……从图书馆借,从小姑娘手里借,从语文老师那里借,这些书,很多就成了我的好朋友。于是我也开始网购,书到了,我很认真地打开包装,在扉页的右上角贴一枚心仪的邮票,算是表达一种虔敬,也算是一种仪式吧。(B)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⑦我享受那一刻的美,那是压缩了的故事,那是整个世界。

⑧书越来越多,就像朋友围在我身边。读到精彩处,我会合上书,让自己静一静,有时觉得自己也成了书中的人。茶余饭后,散步归来,或是日光灼灼,或是小雨霏霏,在放有长寿花的小桌上泡一杯绿茶,在茶香里翻开书……

⑨喜欢书的同时我也喜欢上了风景,只是现在看到的风景较从前有了更多的内涵。小到每次上下班走过的缠在尖山山腰的小路、县城不远处的矮山,大到暑假去过的海滨、名山、青藏高原。坐在长满石楠花的山坡上,脑海中浮现出《摆渡人》中的那个小男孩崔斯坦,还有那个体弱志坚的小姑娘迪伦穿行在另一个世界的荒原的情景。他们奔到了第几个小屋?是否已经疲惫不堪?壁炉里的火是否温暖?我的思维在眼前的风景里跃动。左边的落日已经接近地平线,这时《左边是天才右边是疯子》告诉我“时间没变,是我在变”。

⑩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为我拂去生命中太多的浮华。在一个最适宜读书的环境里,我认真地工作着,享受着书对我潜移默化的陶冶。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那个将我带入读书世界的小姑娘——现在,我已经把她当作我的“老师”了。我想,她将来一定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作者:张尚仓,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作者读书状态的四个变化。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⑴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A)处加点的词语。

我嗅到了顿河两岸初春桦树鼓起黏稠的嫩芽时所散发出的淡淡的酒香,瘦高的 葛利高里坐在树下,不远处是他悠闲地啃吃着青草的战马。

⑵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B)处画线句。

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

3.谈谈对第⑩段中画线句“被文字涤荡过的心更上进,被语言淘洗过的思想更纯净”一句的理解。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1.示例:(1)出于礼貌被动地读; (2)渐入佳境,欲罢不能; (3)主动地、自觉地借书以至买书读(或:读书的心日益沉静); (4)享受读书,精神得到升华 。 2.(1)嗅,是“用鼻子辨别气味”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我”想象到了书中初春桦树刚发芽的淡淡清香与葛利高里坐在树下,战马啃吃着青草的场景,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书里的故事让作者欲罢不能,读书时被书中情境深深陶醉的情景。 (2)这是对“我”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我”打开刚刚收到的书籍时的情形,表现了“我”收到书时的激动与对书的热爱之情。 3.示例: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和浮华,“我”更认真地工作,更积极地生活。表达了“我”对书籍的热爱以及书籍对“我”的深刻影响(或“巨大力量”)。 4.示例一:对比。如,把小姑娘喜爱读书与我自由、随性阅读形成对比,突出了我不真正喜欢读书的特点,为下文写我在小姑娘的影响下,逐渐喜欢读书、以书为伴做了铺垫。 或:如,“我”一开始不喜欢读书与最后以书为伴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对读书态度的显著变化,表现了书籍对“我”的影响之大。 示例二:设置悬念。文章第①段写小姑娘的理由好笑但“我”笑不出来,以及“我”一开头便收不住尾,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三:首尾呼应。文章开头写“我”认为小姑娘胸无城府到最后“我”把她当作“我”的“老师”,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表现出小姑娘对“我”读书的影响,深化了文章中心。 示例四:铺垫。文章第⑤段写读完一篇长篇小说后,推荐给朋友而朋友却已看过三遍,我倍感惭愧、自觉肤浅,为下文写“我”静心读书、享受读书作铺垫。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选文第1段是我写我读书的原因——出于礼貌被动地读;第3、4段则写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渐入佳境,欲罢不能;第6段读书后的改变——主动地、自觉地借书以至买书读;第9、10段写读书成了一种人生的享受——享受读书,精神得到升华 。认真读文分析概括即可作答。 2.试题分析:(1)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答案可写为“嗅,是用鼻子辨别气味”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我想象到了书中初春桦树刚发芽的淡淡清香与葛利高里坐在树下,战马啃吃着青草的场景,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书里的故事让作者欲罢不能,读书时被书中情境深深陶醉的情景。 点睛: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2)B句题目中已经要求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先分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然后根据描写方法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就可以作答。选句“(B)平抚一下激动的心,左手捏着书脊,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书的另一端,然后大拇指次递轻轻松开,书的墨香就散发开来,让人心静,让人回味无穷。”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我”打开刚刚收到的书籍时的情形,表现了“我”收到书时的激动与对书的热爱之情。 3.试题分析:抓住“心更上进”“思想更纯净”进行理解,并挖掘其对我产生的影响即可。书为“我”去除了生活中许多的虚伪和浮华,“我”更认真地工作,更积极地生活。表达了“我”对书籍的热爱以及书籍对“我”的深刻影响 4.试题分析:从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找到切入点进行分析。文章运用子对比、铺垫、呼应等方法,找出其中一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一位名叫“新华”的“红颜知己”

①2011年7月4日,一个名叫“新华”的“红颜”同上百万个同胞姊妹一起,刚刚诞生,便占据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这个姑娘就是以红色封面亮相的第11版《新华字典》。自1953年起,这个小小的字典家族就在当代史上影响着数亿中国人,从初版首印至今,《新华字典》的总发行量逾4.5亿册。

②2011年夏天,时尚的帽子被史无前例地戴在了“新华”姑娘的头上。人们发现,这个平常总是一脸严肃的女孩儿,居然能讲出不少潮语。她将“学历门”的“门”解释为“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喜欢在电视里看“服装秀”,偶尔会“晒工资”,也会关注“房奴”和“车奴”。

③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

④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字典,它并不只是要引领时尚语言的潮流,更要普及科学常识于大众。《新华字典》1965年版和1971年版中,“鹅”被解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一名读者写信向编辑抱怨,由于不知道如何分辨鹅的性别,他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将“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掉。没想到,这只倒霉的鹅居然腹中有卵 。因此,编辑才发现不管雌鹅还是雄鹅,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较大。这一错误在1979年版中得以修正。

⑤一个字的新义项想要进入“新华”的世界里,需要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考察期。早在10版出版前,修订第11版的主持人之一的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程荣就注意到了“秀”作为“表演、展示”的新含义,因为担心这些流行词不够稳定,当时她并没有贸然进行修改。直到8年后,“作秀”才算通过考察,正式进入《新华字典》。眼下,已经71岁的词典室前主任韩敬体像年轻人一样熟悉“神马”和“有木有”。但学者们认为,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年轻人为了图新鲜而使用的错别字,无助于指导语言的规范,所以眼下并不会被收入字典。

⑥但人们注意到,“晒”和“奴”等字的新义并没有出现太久,却已经登堂入室。就连常用的“beybey”也真正走进了汉语世界,“拜拜”有了二声读音。“不管这个音译词合理不合理,但是它太常见了。”韩敬体笑着说。

⑦有媒体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从发行量、普及量、影响程度还是读者的忠诚度来看,它对中国人的意义都类似于《圣经》之于基督徒。”

1.文章以“一位名叫‘新华’的‘红颜知己’”为题,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相当”的表达作用。

一个字的新义项想要进入“新华”的世界里,需要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考察期。

 

查看答案

语言运用

1.根据提示写对联。

上联:子瞻闲赏庭前月  下联:                    。                  

(提示:“子瞻”是苏东坡的字,整个句子是主谓宾结构,下联也要选一古文人的名字开头,后面内容要按照上联的结构和内容来仿写。)

2.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央行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月份我国粮食价格已连续4小时小幅回升。分析师估计,今年国内粮食的价格水平可能会持续走高。据国内媒体对全国823个县7万多农户3月初种植意向的调查,今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等谷物品种播种面积继续减少,只有三类品种播种面积增加,这将对今年的粮价水平有一定的影响。(《扬子晚报》)

 

查看答案

默写

①行到水穷处,                  。(王维《终南别业》)

②海内存知己,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的句

子是:                                              

⑥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⑦鸢飞戾天者,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查看答案

诗歌阅读理解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查看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陶侃惜谷    

《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划一处)

汝 既 不 田 而 戏 贼 人 稻

2.翻译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3.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