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外文言文 越王使其大夫子余造舟,舟成,有贾人求掌工,子余弗用。贾人去之吴,因王...

课外文言文

越王使其大夫子余造舟,舟成,有贾人求掌工,子余弗用。贾人去之吴,因王孙率以见吴王,且言越大夫之不能用人也。他日,王孙率与之观于江,飓作,江中之舟扰,则收指以示王孙率曰:“某且覆,某不覆。”无不如其言。王孙率大奇之,举于吴王,以为舟正。越人闻之,尤子余。子余曰:“吾非不知也吾尝与之处是好夸而谓越国之人无己若者。吾闻好夸者恒是己,素多谀;且谓人莫己若者,必精于察人而暗自察也。今吴用之,偾其事者必是夫矣!”越人未之信。未几吴伐楚,王使操余皇,浮五湖而出三江,迫于扶胥之口,没焉。越人乃服子余之明,且曰:“使斯人弗试而死,则大夫受遗才之谤,虽咎繇不能直之矣。”

【注解】①舟正:掌管船只的长官,即船长。②尤(yóu):归咎;怨恨。③暗:愚昧不明。④偾(fèn):毁坏;败坏。⑤余皇:大舰名。⑥咎繇(jiù yáo):即“皋陶”,上古人名,传说为东夷族的首领,曾被舜行为掌握弄法的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某覆,某不覆。”无不如其言。(  )   (2)飓,江中之舟扰(  )

(3)吾闻好夸者恒已。(  )

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两处,2分)

吾 非 不 知 也 吾 尝 与 之 处 是 好 夸 而 谓 越 国 之 人 无 己 若 者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且谓人莫己若者,必精于察人而暗自察也。

4.请你在横线上填写2-3个词语或短语来说明子余不用这个贾人的原因。

因为重用                          的人必将贻误大事,祸国殃民。

 

1.(1)将要近(2)起(3)以……为正确,认为……是正确的 2.吾非不知也/吾尝与之处/是好夸而谓越国之人无己若者 3.而且说别人不如自己的人,在观察别人方面必定精心,而省察自己方面却愚昧不明。 4.因为重用无德(没有实践经验,自大、爱夸耀自己,无自知之明)之人必将贻误大事,祸国殃民。 【解析】选自《郁离子》 作者:刘基 年代:明代 1.试题分析:此题注重考查了学生对文言语段中的重要实词的掌握,学习时要注意:古今差异词、词类的活用以及具体语境中的词语的意义。注意积累课内的文言词汇来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阅读。 2.试题分析:此小题考查句读,可以先把句子翻译,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句读划分。注意不要出现“破句”。此句可译为“我并不是不了解他,我曾经和他在一起相处过,这个人好吹嘘并说越国的人没有比得上他的。” 点睛:能够正确地翻译语句,才能正确地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如果不能译句子,不理解语句叙述的内容是很难划分正确的。学习中要积累文言词汇并学会翻译。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4.试题分析:此题要结合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才能解答。本文的寓意是:识人要善于了解其本质,而不能被其表象所迷惑,以貌取人,必错失人才,重用庸人贻误大事。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才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译文: 越王派大夫子余监造船只,船造成了,有一个商人要求做船长(掌船舵手),子余不愿用他。商人离开越国到了吴国,由王孙率引荐拜见吴王,并且说越国大夫不会使用人才。 后来王孙率和他在江边察看船只。突然,江上飓风大作,江中的船只乱撞,他就一边收船一边指着船对王孙率说:"某某船将要沉没,某某船不会沉没。"结果全被他说中了。王孙率更认为他有奇才,就荐举给吴王,让他做了船长。 越人听到这个消息,都埋怨子余错失了人才。子余说:"我并不是不了解他,我曾经和他在一起相处过,这个人好吹嘘,并说越国的人没有比得上他的。我听说凡喜欢夸耀自己的人总是自以为是,向来善于阿谀奉迎;说别人不如自己的人,对别人的观察必定精心,而对自己的省察却愚昧不明。如今吴国重用他,将来坏他们事的必定是这个家伙了!"越人不相信子余的话。 不久,吴国攻打楚国,吴国派那个商人操纵大战舰"余皇"号,漂浮过五湖而驶出三江,在迫近扶胥口时,沉没在那里。越人这才佩服子余有先见之明,并且说:"假如这个人没有沉船而死,那么子余大夫将受到失去人才的诽谤,即使是有皋陶那样贤明的法官在世也不能使他得到公正的评判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心志           如土石何   

B.舜发于畎亩中          何陋

C.故天将降大任是人也    战长勺     

D.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出淤泥不染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死,死国可乎?  (      )     (2)带月锄归  (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益其所不能(       )

(5)小大之,虽不能察(      )     (6)其两膝相者(       )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受任于败军之际,                  。(诸葛亮《出师表》)

(3)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5)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思念之情,亘古不变,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潇潇夜雨中,李商隐客居寂寞,倚窗伫立,将相思之情转化为了重逢的希冀:“                        。”(《夜雨寄北》)

(7)还记得李白《行路难》结尾那两句鼓舞人心的诗句吧?写下来,鼓励一下考场上的自己:                 

(8)诗人心中激荡着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李贺愿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辛弃疾渴望“                         ”。

 

查看答案

阅读《校服涂鸦》,完成后面小题。

校服涂鸦

【百度百科】

校服是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是中小学学生的普遍穿着,是学校为了规范管理而统一的着装。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穿上校服能够展现学生精神抖擞、活力飞扬的一面,也是学生青春时代的专属标志。

【校园现象】

学校统一制作校服,学生统一穿校服直观上消除了贫富差距,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在学校里都是平等的一员。穿上校服的学生会因为自己是一名学生而有一种自我约束,这对学生的教育很有意义。现实生活中,中小学校服大多是随性休闲的运动服,以穿着舒适为主要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运动式校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很多学生开始排斥甚至厌恶校服,选择以流行的服饰彰显个性,有的更是在校服上画公仔,缝装饰物件,甚至自己“动刀”修改校服的款式。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校服的态度差别很大。①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校服是运动型的,可以穿,但是如果不是学校要求,就不太穿;②一部分学生排斥校服,周一升旗穿着校服,周二就穿上自己的衣服;③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接受并经常穿着校服;④一小部分学生嫌弃校服,不怎么穿,经常是随便把校服塞进桌斗里,压到枕头下面,不想见到它。在学校禁穿奇装异服之后,涂鸦行为就应运而生了!

【问卷调查】

接受调查的学生表示,有时候也不是故意的涂鸦蓄意破坏校服,只是一种表达。画在纸上,保持时间短;画在墙上,太显眼;画在课桌上,容易发现。只好选择校服进行“微创作”。以下是对校服涂鸦的图案类型调查。

(1)乱涂乱画,是随意的涂抹,没有图案。有些学生表示只是打发枯燥无聊的时间或是派遣考试失败后的心情。在学校觉得苦闷,学习上没有兴趣,上课听讲又不懂,于是选择穿在身上的校服或者别人的校服涂鸦。

(2)写字或绘画。①写自己的名字,目的是防止丢失。②写句子。男生多写的是流行语,诸如“别迷信哥,哥只是个传说”等,也有些是诗句。七八年级居多。③签名。校服的前胸后背都写满了名字。九年级学生居多,主要是毕业留念。④画画儿。在校服的后背画上或大或小的画儿,比如,有个女生整个校服后背画了一只巨大的史努比。有些画儿很逼真,一个男生画了一个骷髅头,为了显示与众不同,耍酷。更多的是在校服的一角小画儿。⑤美化校服。在校服上绣上各种布制的图标。有运动品牌“安踏”“耐克”等,男生居多。也有可爱的卡通图标,比如“大嘴猴”等,女生居多。⑥当然还有破坏校服,发泄情绪的。被老师批评了,就破坏校服,比如在校服上剪洞和五角星等形状。

(3)图文并茂类。山水画附文:“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卡通头像附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勇则国勇。”箭穿心附文:I  LOVE  YOU 。

【学生眼中的校服】

华师附中将制定一套全新的冬季和夏季校服。为了让校服更符合学生的心水,校方将定夺校服款式的权力交给了学生,采用网络票选的方式,让学生和校友决定礼服的款式。

在这次征集方案中,高大上的伊顿纪德系列以最高票数成为人气王。“伊顿纪德系列的中式立领、帅气的领带、秀气的领结感觉真不错,既美观又上档次。”在华附人脉网络上,学生们纷纷直呼终于遇到了梦寐以求的礼服。校友们更是表示:“如果真的是出这一套礼服,能回去买一套珍藏圆梦么?” 这次票选校服最让学生们惊喜的是,每一个设计款式与以往相比都“变时尚了”,英伦元素和日系细节都成为设计中的亮点。

在广州,校服的款式因校而异,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除了美观舒适的功能之外,校服也是学生的“第二张脸”,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小米初中的时候就读于广东实验中学,她认为穿着省实的校服,代表着一种名校的认同感,“穿着校服走在路上,连回头率都高一些。”因为中考失利,让小米与广东实验中学失之交臂,进入越秀区一所区属示范性高中。“现在的校服穿在身上完全没有初中那样的感觉了,但是到了周末时间,我仍然会穿着省实的校服去图书馆自习,在我心里面,校服也是一种激励机制,对我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小米说。(改编自网络资料)

1.在【校园现象】中,学生对校服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请依据学生穿着校服的时间有长到短的顺序给画线的四类学生排序。(填文中标出的序号即可)

2.校服涂鸦的背后有哪些心理原因?请分析【问卷调查】的材料,列出三个原因。

3.怎样才能让学生爱穿校服、爱护校服?请结合上述材料,给学校提出两条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远去的乡村记忆·锄头》,完成后面小题。

远去的乡村记忆·锄头

樵 夫

①我在快摸黑的时候出去了,走时和我妈说了声我出去一下。我的母亲在灶间拍打了一下灶膛里的火应了一声。我的母亲不知我去干啥,应声湿闷,仿佛一把还没晒干的柴塞进灶膛里发出的声音。我在我家门后没有找到一把锃亮的锄头,两把锄头扔在那仿佛弃物,锄头的豁口上沾满了陈年的土圪瘩,锄柄不仅落满了灰尘,而且十分的糙手。我记得我暗地里望了我母亲足足有一分钟,那有些佝偻的身子是无论如何已对付不了那锄头的。

②从城里回到这个村庄时,太阳在头顶上明晃晃的。村庄的地垄上没有看见一柄锄头在移动,也没有看见一柄锄头啃进地头上的泥土在歇息。三月的天,麦子应该疯长,棉花苗也应该冒出地面了,我站在地垄上张望,杂草蔓延,杂草呼啦啦地摇曳,我想应该有柄锃亮锃亮的锄头来收拾它们。坡地里,还有那片被乡村小道分成两大片的地里都没一个人影。怎么会没一个人影呢。我纳闷。我还是能读懂乡村季节这页书的,春天快来时浸谷子种秧,春天来时地里原本看上去啥也没有的地方呼啦啦地麦子就返青了,韭菜宽般的叶片就青得贼亮,五六月间收割油菜了,八九月间摘棉花了……乡村的日子过得像日子,有痕有迹。但这些都依赖于一柄一柄的锄。没有锃亮的锄头,乡村的日子就会过成一锅粥。该收割麦子时没有麦子,该收拾油菜时没油菜,该摘棉花时那些地垄上空荡荡的,时间的印痕就被乡村弄丢了。

③我走了大约二里地远,一把锄头也没遇着。走到九根家屋前时,还是没遇到一柄锄头,我心里头咯噔一下,仿佛看见心头长满杂草。九根家的屋子是这个村子最外围的屋子。

④快摸黑时,锄头们再锋利再能干也都会回家的,锄头们从来不蛮干,日头落山,地里头的东西看上去都朦朦胧胧的,锄头再能干也不敢很牛皮地说能把麦子与杂草分得清清楚楚,甚至也不敢说能把杂草和棉花苗分得清清爽爽。所以,我知道天一擦黑,锄头们就抬腿回家。它们大都安睡一宿,第二天等日头一出就再迈出腿去。所以,这时是见见锄头们最好的时间。

⑤我家后屋正对着一排屋子,它们是福祥家、生宝家和银柳家的正门。锄头大都放在屋子正门的后面,随意点的话也会放在正门的外墙边。锄头的多少是一个家家力或者说家势的显示,锄头锃光瓦亮的程度显示着这个家劳力强壮的程度,你想想,一个无缚鸡之力的男人或者说女人,有谁能把一柄锄头侍弄得闪亮,有谁能把那锄柄握捋得油亮。所以,在乡村即便某人受了委屈想吵嘴,气冲冲地走到人家门口,看见排列在门口的长长短短的一柄柄锄头,就偃旗息鼓了。

⑥转了一圈我失望了,我愣愣地立在福祥他们家的门口。他们几户人家也没有什么上好的锄头,锄头的豁口也是经年没有打磨,钝得很。围着我看的小孩我一个也不认得。我不知道那些地里的东西是谁去侍弄,不知道那些蔓延的杂草由谁去收拾。我问福祥他妈,她说还有谁去,还不是他们这些人去弄,种归种,收不了几粒东西。锄头也握不动了,一个人埋头在一大片地里,要闷死。她嗬嗬地笑,嘴张了张,空空的啥也没再说。都七十好几的人了,能说些什么呢。说话也是件费力气的事。

⑦门吱扭一声,福祥妈苍老的身影没进了一团黑里,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一团浓重的黑在搅动着这个乡村即将来临的夜。我在那个巴掌大的空地上愣着,思绪如福祥家摁亮的那盏小灯。她说得对哦,一个人隐没在麦子地里或者油菜地里或者棉花地里,握着锄头一俯一俯,一会儿就会觉着累,锄头再锋利有时也无济于事,许多的活不是一天半天就能干完的。锋利的锄头是要结伴而行的。别说它只是件物什,只是件手中的劳动工具,它一样通人性,有许多的伴,它干再多的活也不会累。早些年,我记得生活并不比现在好,大伙儿扛着闪亮闪亮的一柄锄头来到麦子地里,那地一望无垠啊,大家干得一点不花气力,锄草时准而狠,锄头伸到的地方杂草被应声拖进泥土,过会儿大伙支着锄柄说说话。即使是分地到户了,福祥的锄头也会邀上银柳或生宝的锄头一块上地里去,隔个时辰锄头也会迈过两垅麦子地聚在一块歇歇,点根烟。火光一闪一闪,人看着心里也暖和起来。

⑧回到家,我提起锄头在灯下看了好一会儿,用手去试了试锄头的豁口,钝得很。我明白我无法指望我的母亲将这柄锄头的记忆带回从前。

                                          ——选自樵夫作品《远去的乡村记忆》

1.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示例,理清内容和作者情感变化的轨迹。

从城里回到村庄

走到九根家屋前

立在福祥家门口

没看见一把锄头在移动

一把锄头没遇上

  ③

   ①

      ②

忧虑  发愣

 

 

2.请你联系“母亲”和“福祥妈”的言行,说说对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①我的母亲不知我去干啥,应声湿闷,仿佛一把还没晒干的柴塞进灶膛里发出的声音。

②门吱扭一声,福祥妈苍老的身影没进了一团黑里,什么也看不清,只觉得一团浓重的黑在搅动着这个乡村即将来临的夜。

3.作者在第①节中写到“两把锄头扔在那仿佛弃物,锄头的豁口上沾满了陈年的土圪瘩,锄柄不仅落满了灰尘,而且十分的糙手。”又在第⑧节中强调“我提起锄头在灯下看了好一会儿,用手去试了试锄头的豁口,钝得很。”他找遍村子,寻不到一把锃亮的锄头。请你思考作者赋予“锄头”的独特意义。

4.文学评论家雪弟先生评论此文:“锄头这件物件灵动无比,有着丰富的人性。樵夫是通过回望乡村物事深情追忆远去的乡村生活。”请你在文中找出表现“灵动无比,有着丰富的人性”、“表现远去的乡村生活”的句子(至少2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