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怀民亦未   _________          (2)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      

(3)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_______     (4)思欲亭止息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睡觉 只,只是曾经靠近 2.月色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忽然得到解脱。 3.乐观、旷达(豁达、洒脱);随缘自适(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 4.甲文将写人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乙文将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借事悟理。写作者在纵步时突发感悟,表达了人生只有安于时代潮流,遵循自然法则,才能进退有居,成败皆乐。人不能给自己设限,要多给自己一些自由,进退不能强求。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仔细辨析。(1)中“寝”为“睡觉”,(2)“但”古今异意,需要注意,古义为“只,只是”,(3)“尝”为“曾经”的意思,(4)“就”为“靠近”的意思。 2.试题分析:翻译,先要根据全文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做四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用“删字、增字、调词”的方法),以直译为主。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翻译第一个句子时要注意比喻句式,同时需要注意“空明”“盏”“盖”的意思,翻译第二个句子时要注意省略句式,“由是”为“于是”,于是(我)如同上钩的鱼。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对两篇文言文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出两文在展现作者胸怀方面的共同点,甲文抓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文抓住“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来感知“苏轼”所展露的共同的胸怀即可。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选文写作手法上的分析,首先需要分别分析出两篇文言文各自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其次再来分析蕴含作者的情感,要仔细阅读文段,根据文中情节及人物形象的特点(观察文章结尾处有无议论抒情、评述性语句)来分析。甲文中将写人叙事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表现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乙文将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借事悟理。写作者在纵步时突发感悟,表达了人生只有安于时代潮流,遵循自然法则,才能进退有居,成败皆乐。人不能给自己设限,要多给自己一些自由,进退不能强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雨后池上

(宋)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 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做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②檐楹:池塘边房屋的瓦檐和楹柱。    ③荷心:荷叶。

1.诗歌前两句用哪些词语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的静态美?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关爱亲人,孝行天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从照汉字演变历史考究“孝”字c应属________;其造字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2011年1月,有报道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修订草案中,在《精神慰藉》一章中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也有人认为儿女不探望老人,原因千万种,有些根本不是法律可以调整的。比如经济窘迫、感情有严重裂缝等,亲情怎能强制?

(2)针对以上讨论,你怎么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上面语段选自中国当代作家_______(作家名)的小说《_______》(书名)。语段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填空。

(1)《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

(2)《饮酒(其五)》中似是妙手偶得,体现物我合一之境的绝妙好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与朱元思书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查看答案

观察下面米芾(宋代)画作《春山瑞松图》,写一段解说文字,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