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①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败后,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着一场。于是,不少人开了小差,甚至连师长也不辞而别。近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前面重兵围堵,后面追兵迫近。情势之严峻可想而知!在此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那棵大樟树下豪迈宣言:“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②这是何等坚定的革命信念!从1927年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用时22年。

③无论谁,没有信念想成就一番事业,恐怕很难。大到革命理想——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小到一项具体工作,莫不如此!

④因为有了信念,活着才有奔头,脚下才有力量。可以说:信念是指路的灯,是校正航线的舵,也是砥砺前行的鞭。

⑤相反,如果失去了信念,就会患得患失,稍有挫折便一蹶不振。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南里是哪里”。这样,外界稍有诱惑,就会偏离人生航迹:这些年曝光的干部腐败、演员吸毒、“富二代”飙车等等,恐怕都是这个问题的反映。多年前曾看过一篇新闻,说是一个富家子弟,经常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把数吨水泥倾倒在邻居门前。警方破案后,揭出的案由令人啼笑皆非:原来是个恶作剧……

⑥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顺境时,守住信念,会走得端直;逆境时,守住信念,能迈过沟坎。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不放弃,咬住了,就是胜利!有篇文章《走出沙漠》,就把这个道理诠释得淋漓尽致。

⑦一群学者随一位老教授沿丝绸之路进行民俗考察。可是不久,迷了路,走进了一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和炎热消耗了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在沙漠里没有水,就等于死亡。为了节省水,老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几天后,老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最后一个水壶给了一位信任的助教,叮嘱他:“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动它。”

⑧又是3天过去了,人已渴到生理极限,大家都死死盯着那壶水。可助教呢,死活不肯让大家喝,说还没到最后关头,并不断催促大家:“趁体力还行,再走一程,再走一程……到了前面,一定把水分给大家。”大家又艰难地朝前跋涉……就在大家就要绝望的时候,沙丘后面终于传来了流水声。

⑨这时,助教才把真相告诉大家:“挂在胸前的水壶,其实灌满了沙子,几天前就没水了。教授一直瞒着大家,是怕大家绝望……”

⑩确实,无论什么时候,守住信念才有成。有的时候,开头时,不少人会信心满满,可在跋涉过程中,或贪恋周围的“景色”,或受各种诱惑,脚步会慢慢迟滞下来。这时,千万别忘了告诫自己:是不是守住了信念?!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不要因为走得太久了,而忘记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

(选自《人民日报》20150526有删改

(1)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请为本文拟一个标题。

(2) 文章开头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有何作用?

(3) 全文主要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

(4)选文论证语言极富特色,请对下面这句做简要分析。

“脚踩西瓜皮,滑到里是哪里”。

 

(1)守住信念才有成。 (2)(一)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论题。(二)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证明本文论点,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3)举例论证和对比(正反)论证。 (4)该句引用俗语,语言贴切而生动,证明了没有信念的人就没有人生方向,随波逐流。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掌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是题目或含在第一段中、最后一段中。是一句话的形式呈现的。仔细分析本文,可知,本文的论点是:守住信念,才能成功。意思相符即可。注意语言简练。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1)引出文章的话题。(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文段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其作用分别是: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通过比喻进行证明,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通过阅读“引用毛泽东秋收起义后坚信革命必胜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第⑤段运用了对比论证。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哪里”。是一谚语,通俗易懂。“滑到那里是哪里”是写人没有信念,没有目标。。 【考点定位】分析议论性语言的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与朱元思书》,完成后面小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流飘荡                               ②鸢飞天者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势竞上   至于者歌于途    B.天下独   猿则百叫无

C争高   视无碍          D.风烟   湖中人鸟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本文先勾勒出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景色特点;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运用了     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        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罗刹无知轮剑砍,猴王有意说亲由。女流怎与男儿斗,到底男刚压女流。这个金箍铁棒多凶猛,那个霜刃青锋甚紧稠。劈面打,照头丢,恨苦相持不罢体。

①这段文字节选自            (人名)创作的《                》(作品)。

文中的“裙钗”指的是          。她因何“为子怀仇恨泼猴”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①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②荡胸生层云,                     。(杜甫《望岳》)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④山下兰芽短浸溪,                      。(苏轼《浣溪沙》)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招待会上曾经说过,即使中国发展壮大起来,也不会称霸,因为中国在近现代历史的惨痛遭遇中有深刻感受。正所谓“                      ”,换句话也就是我们不想被侵犯,也不想侵犯他国。(用《论语》中的话填空)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衡阳市将举行“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同学们都当仁不让地推荐能说会道的林宇同学参赛。

B专家指出,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的吃盐补碘能抗核辐射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C湖南龙舟赛拉开了战幕,一只只疾驰的龙舟宛若蛟龙,在湘江水面上劈波斩浪,络绎不绝

D当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因地制宜,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