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说明文阅读 民以“食”为天 俞水生 ①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

说明文阅读

民以“食”为天

俞水生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愉悦,讲 究色、香、味、形俱佳。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多样,加上气侯多变,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 北方气侯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

与丰富的主食相对,作为副食,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并形成不 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 “八大菜系”。不同的菜系,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也放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关系。 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人们习惯杷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北方大多数人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各地的烹注方法,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 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美味哇肴时,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然而, 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好吃”,恐怕一般人就讲不清楚了 。这说明,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奥妙。这种奥妙,关键在于它的味道。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相比,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交织融合在一起,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中国很早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现念。从古到今,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 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沄动。在节日里,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既可加强亲友联系,又可活跃节日的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如“鸿运当头”、“全家福”等。

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车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对“吃什么” 和“怎么吃”讲究起来显然,这已不单是为满足口欲而吃,主要是为健康、长寿而吃了。

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每的一项是(  

A中国人在饺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B中国南北方汉民族基本的饮食结构是由人们的喜好决定的。

C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D中国饮食的美味,在于把食物的本味与配料和调料相调和,使之达到中和之美。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绍了南北方和“食”相关的饮食结构特征以及饮食礼俗文化。

B第⑥自然段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 一起的饮食习俗。

C 第⑦段“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句中加点词“相对的”不能删 除,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D 本文介绍汉民族的饮食时先介绍南北方的主食,再介绍副食,最后介绍饮食礼俗文化。

3请你根据上文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4

【链接材料】大年三十,张伯家欢聚一堂女儿与在北方长大的女婿从北京回到长沙过年,做年夜饭的时候,张伯特意嘱咐做菜的老伴,一是做菜的口味比平时要稍微咸一点, 二是一定要做一道红烧鱼。

(1) 张伯为什么嘱咐做菜的口味要比平常稍微咸一点?

(2)张伯为什么嘱咐要做一道红烧鱼?

 

(1)B (2)B (3)①北方人的口味比南方人稍咸一些 ②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第③段提到“南方因气候湿热,多种植稻类,故以米食为主;北方气候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则以面食为主”,因此基本的饮食结构是由气候决定的。故选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第⑥自然段没有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信息的把握。结合文章中的意思回答即可。因为女婿是在北方长大,北方人口味偏咸。“鱼”谐音“余”,过年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表达吉祥的寓意。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吾母姓钟氏,名令嘉,出南昌名族。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余,任侠好客, 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

铨九龄,母授《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邱,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释】①归:古代女子出嫁叫“归”。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②囊箧萧然: 这里是“钱物都用空里”的意思。③铨:作者蒋士铨自称。④愁蹙状:愁眉苦脸的样子。 ⑤戚党:亲威和乡邻。⑥吟哦声:读诗的声调。⑦少痊:病体略微好转些。⑧扑之:责打我(铨自指)。

1下列咅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B铨每病,母即抱铨一室中/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先府君苟有/及鲁肃寻阳(《孙权劝学》)

D听而后/河曲智叟笑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母授《礼记》《周易》《毛诗》

A物喜,不己悲 (《岳阳楼记》)

B家贫,无从致书 (《送东阳马生序》)

C咨臣当世之事 (《出师表》)

D然操遂能克绍,弱为强者 (《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

4你如何评价母亲“垂涕扑之”的举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段中母亲的哪些行为举动是值得我们称赞的。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经典名著中,很多人物都历经磨难,例如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次磨难,

终获真经;格列佛流落荒岛二十八年,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

B 许多经典名著的结构别具特色,例如《水浒传》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情节跌宕但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C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自传体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京味十足的现实主义小说。

D 我们熟知的“龟兔赛跑” “农夫和蛇”等有趣的故事,都出自著名的寓言故事集 《伊索富言》。

(2)分祈经典名著中文学形象的性格缺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性的弱点,也能促使我们自我反思。请分别指出孙悟、猪八戒和林冲性格中的缺点。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填

(1)             ,千树万树梨花幵。岑参《白雲歌送武判官归京》)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4)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因而苦学的同时,更要乐学,正如《 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查看答案

综合运用

某班拟幵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

(2) 班级文学社幵展“重新设计作品人物命运”的活动,请你仿照例句的形式,重新设计孔乙己的命运。

例句:假如范进没能考中举人,他最终的命运只能是穷愁潦倒,饥饿而死。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举人,他             

(3) 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其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宾至如归,稍安毋躁    

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  

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一个从材料的主要角度探究出的道理。

一杯水的重量

老师拿起一杯水,问:“这杯水的重量是200克,各位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

很多人都笑了 :“200克而已,拿多久又会怎么样?”

老师没有笑他接着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小时,可能觉得手酸:

拿一天呢? 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老师继续说道:“一杯水,随着所拿时间的延长,它的重量也在发生变化,其实这杯

水很轻,但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重。所以,我们必须适时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会儿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杯“水”,我们该怎样对待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