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1.文中的“苏子”就是本文的作者____(人名),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弟弟____的作品《巢谷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侧重描写,表现了老鼠之黠和童子之惊。

B. 第②段侧重议论,写出了作者之思和作者之慨

C. 本文将“鼠之黠”和“人之智”进行比较,突出了“人之智”。

D. 本文用一只黠鼠逃脱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1.苏轼 苏辙 2.这只老鼠被关住就不能离开了。 3.C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苏子”一词可以联系学过的“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回答,注意识记关于苏轼、苏辙的文学常识。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 “见”、“闭”、 “得”、 “去” 的意思。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试题分析:本文将“鼠之黠”和“人之智”进行比较,突出了“鼠之黠”。本文是苏轼少年时代写的一篇咏物赋。它寓哲理于趣味之中,可以使读者于诙谐的叙述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它就一只老鼠在人面前施展诡计逃脱的事,说明一个道理:人做事心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曲,完成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本首曲中“昏鸦”的意思是____。

2.下列对本首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

A. 本曲中最能体现季节特征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

B. 本曲色彩丰富,勾勒出了一幅游子悲秋图。

C. 本曲前三句通过多个景物,烘托了悲凉,萧瑟的氛围。

D. 本曲前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游子的羁旅秋思。

 

查看答案

(1)岁老根弥壮,________。(《孤桐》)

(2)________,志在千里。(《步出厦门行》)

(3)壮志饥餐胡虏肉,________。(《满江红》)

(4)________,盖以诱敌。(《狼》)

(5)以为神,________。(《黔之驴》)

 

查看答案

作文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内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人名、地名,否则扣分。

题目:没有      哪有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论诗

(南宋)戴复古

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

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

1.根据全诗,作者推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歌。(从诗歌内容角度作答)

2.诗歌三、四句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高宗(乾隆皇帝)循卫河南巡,舟行倚窗,见道旁农夫耕作,为向所未见,辄顾而乐之。至山左某邑,欲悉民间疾苦,因召一农夫至御舟,问岁获之丰歉,农业之大略,地方长官之贤否。农夫奏对,颇惬圣意。又令视随扈诸臣,兼询姓氏。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农夫阅竟,奏曰:“满朝皆忠臣。”上问何以知之。农夫奏称:“吾见演剧时,净脚所扮之奸臣,如曹操、秦桧,皆面涂白粉如雪,今诸大臣无作此状者,故知其皆忠臣也。”上大噱

选自《清稗类钞》)

注释 ①噱(jué):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又令视随扈诸臣     寻:                  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群臣以农夫奉旨询问,于上前不敢不以名对,中多有恐农夫采舆论上闻致触圣怒者,皆股栗失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见道旁农夫耕作,很高兴,因为他之前从未见过。

B.高宗想了解民间疾苦,农夫据实以告,高宗十分满意。

C.群臣“不敢不以名对”说明他们并非良善之辈,心虚。

D.高宗对群臣的表现视而不见,这说明他并不想听真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