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引人遐想。在我们的心底,总有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引人遐想。在我们的心底,总有一个声音——我真想:单纯,乐观,坚强;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真挚的情谊,品尝幸福的滋味;和往事轻轻挥手,走向诗意的远方……

请以“我真想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把题目补充完整;⑵自选文体;⑶不少于6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例文: 我真想周游世界 每个人都会做梦,而且不只一个。我也一样,但有一个梦想在我心中挥之不去。记得几年前有一本书很流行,一位MBA周游世界后写下了旅行笔记:《3000美金我周游了世界》。年龄很小的我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只记得书面的橙色很温暖。从此小小的我心中多了那“周游世界”四个大字和那一抹鲜艳的橙……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可以增加人生阅历和体验。我好想周游世界。没有国界的束缚,只剩下文化的交融,天与地都没有了,心中只剩下一个信念,脚下是被玩转了的地球。多么浪漫与自由,我向往。 我好想去马尔代夫,去看那里的星星海海。夜晚,带着水肺潜入静谧的海底。不理会睡得迷迷糊糊的鱼,也不关心白天色彩斑澜的珊瑚,只是关掉手电,抬头仰望,看满天的星落在海里,手指轻轻划过,也看到星和海浪一起跳荡,在神秘的国度做一件快乐的事,我好想。 我好想去英国,走在如茵如梦的剑桥大学的校园,也怀着歌谣般的心情飘荡在康河上,吟咏着那被咏诵了无数遍的诗歌:“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这孕育出无数人才的大学校园内我一定会心潮澎湃。做这样一件有意的事,我好想。 我好想去美国,感触大都市的脉膊;我好想去法国,体会那种悠闲与浪漫;我好想去澳洲,走进那辽阔的草原,去看看生机勃勃的动物们……我当然还要回到中国,整理我的思路,感悟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 好想、好想,走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脑海中又浮现了那一片橙,橙色下面是一张世界地图……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此题目学生有话可说的作文题。《我真想 ——》 这个作文题关注的依然学生的成长问题,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体验,关注的是学生成长感悟。 要想写好这个作文题,审题依旧是关键。补题,立意,构思依然重要。 一、认真审题,科学补题。要认真研究文题中提示语的要求,吃透已经出示的半命题中词语的含义,明确半命题已有内容和自己待填内容的关系,从而补出合乎语法的词语或短语,与已有半命题构成完整题目。“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要忘了填写文章题目这一关键步骤。文题选择好了,在起点上你就高人一筹。确定文题时,本着以下几个原则:(1)熟悉性。选自己熟悉的,你才能顺利地写下来。(2)个性化。选自己能感受到的东西,而不是从作文选中借来的东西。(3)新视角。当你看到题目想到的第一个构思,而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时,就应回避这个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确定构思之后,运用纵向思维,对题材开掘深一点。 二、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填题时要明确所填内容与自己特长的关系,要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积累,打破思维定势,补出自己熟悉的半命题,感悟最深的半命题,自己最有把握的半命题,最容易写出新意的半命题。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①侍臣:周围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

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征求不(          ) (2)欲清静(      )

2.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查看答案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 蕃(     )     (2)清涟而不妖    濯  (      )

(3)不蔓不    枝(      )     (4)陶后有闻      鲜 (     )

2.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古诗文阅读

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1.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答:选项是(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 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 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 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5.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在上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动词

2.选段着重写了父亲买橘子和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两处“背影”,对这样写的主

要原因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 因“我”的观察角度无法从正面看到父亲。

B. 因“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

C. 因“我”与父亲告别,感情悲伤,使我只能从“背影”中默默地向父亲表达怀念、祝福之情。

D. 因“背影”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与全文的感情基调形成明显的对照。

3.选文中两次写到“我”流泪,其感情分别是:

第一次

第二次

4.选文主要通过哪种描写来刻画父亲形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试谈谈你对“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个句子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