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黄省三 (走到潘面前,哀痛地)经理,您行行好,您要裁人也不能裁我,我有三个小孩子...

黄省三 (走到潘面前,哀痛地)经理,您行行好,您要裁人也不能裁我,我有三个小孩子,我不能没有事。经理,我跟您跪下,您得叫我活下去。

潘月亭  岂有此理!这个家伙,怎么能跑到这儿来找我求事。(厉声)滚开!

黄省三  可是,经理,——

李石清  起来!起来!走!走!走!(把他一推倒在地上)你要再这样麻烦,我就叫人把你打出去。

[黄望望李,又望望潘。

潘月亭  滚,滚,快滚!真岂有此理!

黄省三  好,我起来,我起来,你们不用打我!(慢慢立起来)那么,你们不让我再活下去了!你!(指潘)你!(指李)你们两个说什 么也不叫我再活下去了。(疯狂似地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哦,我太冤了。 你们好狠的心哪!你们给我一个月不过十三块来钱,可是你们左扣 右扣的,一个月我实在领下的才十块二毛五。我为着这辛辛苦苦的十块二毛五,我整天地写整天给你们伏在书桌上写;我抬不起头,喘不出一口气地写;我从早到晚地写;我背上出着冷汗,眼睛发着花,还在写;刮风下雨,我跑到银行也来写!(做势)五年哪!我的潘经理!五年的工夫,你看看,这是我!(两手捶着胸)几根骨头,一个快死的人!我告诉你们,我的左肺已经坏了,哦,医生说都烂了!(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我跟你说,我是快死的人,我为着我的可怜的孩子,跪着来求你们。叫我还能够跟你们写,写,写,——再给我一碗饭吃。把我这个不值钱的命再换几个十块二毛五。可是你们不答应我!你们不答应我!你们自己要弄钱,你们要裁员,你们一 定要裁我!(更沉痛地)可是你们 要这十块二毛五干什么呀!我不是 白拿你们的钱,我是拿命跟你们换哪!(苦笑)并且我也拿不了你们几个十块二毛五,我就会死的。(愤恨地)你们真是没有良心哪,你们这样对待我,——是贼,是强盗,是鬼呀!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潘月亭  你这个混蛋,还不跟我滚出去!

黄省三 (哭着)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着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潘月亭 (很敏捷地对着黄的胸口一拳)什么!(黄立刻倒在地下)

1.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矛盾冲突。

2.请结合选文中人物语言分析黄省三的性格特点。

3.试补出“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破折号后面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结合选文,综观全文,你认识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黄省三跪地苦求工作而潘月亭冷酷无情,拒不接受。 2.黄省三开始见到潘月亭说“经理,我跟您跪下,您得叫我活下去。”为了保住饭碗,他四处哀告,较懦弱;当潘月亭凶狠残忍的拒绝了黄省三时,他由绝望而愤怒,慷慨激昂地对潘、李二人进行了愤怒控诉,逐渐变得具有了反抗精神。 3.此处表现黄省三被逼急后绝望抗争的情态,表明他的愤怒和反抗;面对潘的怒喝又不敢说出来,表现他懦弱的本质。(具体扣人物形象分析) 4.上层人物残忍无情,下层人民饥寒交迫,痛苦挣扎,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罪恶社会。(或是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 【解析】 1.试题分析:戏剧冲突是剧本中所展示的人物之间、人物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主要体现为剧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冲突。选文的主要矛盾冲突是黄省三跪地苦求工作而潘月亭冷酷无情,拒不接受。要把矛盾的双方表达清楚。 2.试题分析:戏剧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不同于文学。文学可有多种方法,如外型、动作、心理以及相关场景等。而戏剧则主要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展现人物性格特征。从某种角度上看,戏剧是一门语言或行动艺术,戏剧演员在表演中所体现出的各种形体、表情动作和表达出生动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也是戏剧表现形式的一种突出方式。因此,把握人物性格塑造以及呈现的方式,对于抓住戏剧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此题注意要从人物语言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 3.试题分析:题干“试补出‘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破折号后面省略的话”。此题要读懂上下文,并紧紧扣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主题的把握。 点睛:戏剧语言。基本特征: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口语化、动作性和文学性的特征,并富于潜台词。个性化,即既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特定的年龄、经历、教养、情趣等等,又能揭示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口语化,即与人们生活的语言接近,易说,易懂富于生活色彩。动作性,亦称行动性,即指能够同演出时人物的行动相配合,能够暗示和引起角色和动作反应,能够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 文学性,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是口语化的,但决不芜杂鄙陋,而是经得起欣赏咀嚼的。富于潜台词,即指戏剧文学中的人物语言除了表面上的意义外,它还包含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4.试题分析:题干“你认识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可从戏剧人物的表现来归纳。上层人物残忍无情,下层人民饥寒交迫。可见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罪恶社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原文填空。

(1)                      ,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2)                      ,故园无此声。《长相思》

(3)我报路长嗟日暮,                      。《渔家傲》

(4)行到水穷处,                        。《终南别业》

(5)浩浩汤汤,                      。《岳阳楼记》

(6)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

(7)俗子胸襟谁识我?                      。《满江红》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查看答案

诗歌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请说说“气云梦泽,波岳阳城”中加点字的妙处。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1)主题探究。根据下面三则材料,围绕“从古诗看古代交通状况”这一主题写下两点探究成果。(提示: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出行观念、交通道路、民间通信等任选两点)

材料一:             过清华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材料二: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材料三: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探究结果:

                                                          

                                                          

(2)写出有关涉及古代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的古诗句各一句。(材料中诗句除外)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细腻,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皮肤白皙、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微微卷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尽管鬓边的黑发已经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

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哪部作品?文中的“她”叫什么名字?手里提着的“圆形纸盒”装的是何物?为谁而准备?

《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与(jǔ):举荐。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咸来问讯(询问消息)       余人各复至其家(邀请)

B. 后遂无问者(渡口)       货其弃于地也(憎恶)

C. 处处之(记住)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陈说,叙说)

D. 不独其子(以……为子)   渔人甚之(对……感到惊异)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予作文以记之

B. 武陵人捕鱼业                    以河内守亚夫将军

C. 矜、寡、孤、、废疾者皆有所养    故人不亲其亲

D. 大道行也                        闻,欣然规往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B. 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C. 从“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或“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甲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