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

1.写夏天,作者为什么要写到春色和秋色?

2.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文章划线句子。

 

1.用春之冷绿和秋之热赤与夏之金黄作对比,突出夏是一个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各种农作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用“春色”和“秋色”来烘托夏天独有的“金黄”,从而写出了夏天色彩方面的特点。并且突出夏是一个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写春和秋,实际上是为了赞美夏。 2.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作用。在谈作用时要联系到对夏的热爱和赞美这一点。也就是不能脱离语境和主题。“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运用的是典型的拟人修辞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迂公家有一坐头,绝低矮。迂公每坐之,必取瓦片支其四足。后不胜烦,忽思得策,呼侍者,移置楼上坐。及坐时,低如故。乃曰:“人言楼高,浪得名耳!”遂命毁楼。

注:①坐头:小板凳。②浪:白白,空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绝低矮              绝:                  ②忽思得策                策:           

③及坐时              及:                  ④低如故                  故:

2.下列句中与“迂公每坐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之市    B. 何不试之以足

C. 久之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曰:“人言楼高,浪得名耳!”遂命毁楼。

4.请说说本文讽刺了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钱鏐的儿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两三级           方: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使:           

逐层布板讫       但:                ④人皆其精练                伏: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 首句以“润如酥”来形容初春小雨的细滑润泽,“润”字写出了春雨的可贵。

B. 第二句描写了雨后春草远看似有、近看似无的朦胧景象。

C. 三、四两句描写了想象的晚春之景,表达了作者对晚春美丽景象的向往。

D. 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早春的特有景色,刻画细腻,后半部分通过对比,抒发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

①“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②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老舍《济南的冬天》)

③春冬之时,                                       。(郦道元《三峡》)

④遥看是君家,                       。(《十五从军征》)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查看答案

请根据《悯农》这首古诗的相关名句,完成下面的一副对联。

                        ,弃之可惜;杯内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