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 )
A. 我校九年级策划与开展的“百日誓师”活动,得到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响应。
B. 在竞争激烈的外国手机市场上,华为公司已成功跻身最畅销的中国品牌行列。
C. 肯德基地方化的过程,何尝不是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文化变迁过程的体现。
D.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平视是一种严肃的人生态度,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超越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但并非人人都可做到。平视,需要心的正直与坦荡;平视,需要情的 ; 平视,需要识的 ;平视,需要度的 。
A. 广博与深邃 纯洁与高尚 准确与合理
B. 纯洁与高尚 广博与深邃 准确与合理
C. 准确与合理 纯浩与高尚 广博与深邃
D. 准确与合理 广博与深邃 纯洁与高尚
选出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 )
A. 伫立 招徕 雾霭 斩钉截铁 B. 步履 羁绊 锃亮 大庭广众
C. 赃物 磐石 家醅 正襟危坐 D. 藩篱 骄健 啜泣 秩序井然
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执拗(niù) 琐屑(xiè) 带挈(qì) 乳臭(xiù)未干
B. 哂(shěn)笑 迤逦(lǐ) 骈进(pián) 戛然而止(jiá)
C. 缄默(jiān) 戏谑(lüè) 砭骨(biān) 浑身解数(xiè)
D. 褴褛(lǚ) 庇护(bì) 遒劲(qiú) 长吁短叹(xū)
走进网络,拥抱自然,关注特点,研究课题,参加竞赛,服务社会,善待他人,学做家务……生活处处是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堂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锻炼体魄,磨练意志,能使心灵得到净化,智能得到开发……
请以“这也是课堂”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代替。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东北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劫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而且指出结果,说是“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②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③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④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罢,但这些事情,是无论那一个“友邦”也都有的,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盗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⑤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象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象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⑥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寂然无声,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了!
⑦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⑧写此文后刚一天,就见二十一日《申报》登载南京专电云:
“考试院部员张以宽,盛传前日为学生架去重伤。兹据张自述,当时因车夫误会,为群众引至中大,旋出校回寓,并无受伤之事。至行政院某秘书被拉到中大,亦当时出来,更无失踪之事。”而“教育消息”栏内,又记本埠一小部分学校赴南京请愿学生死伤的确数,则云:“中公死二人,伤三十人,复旦伤二人,复旦附中伤十人,东亚失踪一人(系女性),上中失踪一人,伤三人,文生氏死一人,伤五人……”可见学生并未如国府通电所说,将“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而国府则不但依然能够镇压,而且依然能够诬陷,杀戮。“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在第①段中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写在下面。
(1)敌论点:
(2)敌论据:
2.阅读②③④段,这几段文字是针对“国府”通电中___ _ __的谬论来批驳的,第⑤段则是针对通电中 _________ _____的谬论来批驳的。
3.第②段剥“友邦人士”的画皮,用了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友邦人士”是 _的同伙,___________后台,___________死敌。
4.第⑤段中“好像……一样”用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批驳敌论,一连串的推论一个比一个有力地显出敌论的荒谬,从驳论方法看,这是________法。
5.依次写出“国将不国”“永远‘国’下去”中三个“国”字的意思。
6.第⑧段说“写此文后”表明这篇文章已经写完,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加上这一段?有这个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