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徽州之美,若比作花儿,觉得都不太合适。小巷里,见到...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徽州之美,若比作花儿,觉得都不太合适。小巷里,见到金黄的凌xiāo(   )花,从班驳的粉墙头上露出脸儿来。不仅(    )烂美好,但只是人间一季春色。徽州更像是一棵五百年的白果树,开阔静气,静默不语。她立在村头,枝干粗壮,翠衣蹁(   ),几个人也合抱不过来。白果树也称银杏树,高贵典雅,是树中君子。白果树在秋天里落了叶,树下一片璀càn(   )的金黄,捡起来一片片金色的小扇子,夹在书里做书签,清雅静美之极。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凌xiāo_______花    _______烂     蹁_______    璀càn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应改为“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将“_______”改为“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______的修辞手法。

 

霄 xuàn xiān 璨 班驳 斑驳 不仅 虽然 拟人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蹁跹”不常用,它的读音是:piān xiān,形容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2)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色彩比较杂乱。“斑”的意思是一种颜色中夹杂的别种颜色的点子或条纹,用在这里是恰当的。(3)关联词语常见的的考查形式有在句中填写恰当关联词和辨析具体的语境中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两种类型。所以要首先理解句子内容,明辨分句间的关系逐层分析,推断句子的层次。画线句子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应把“不仅”改为“虽然”。(4)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除了比喻以外,“徽州更像是一棵五百年的白果树,开阔静气,静默不语”中的“静默不语”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词填空与默写。

(1)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4)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5)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7)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你的心灵深处一定会不断地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好友,渴望获得成功,甚至渴望得到一本好书,一条漂亮的裙子等。请以“我渴望     ”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内容具体,情感真实,中心突出,条理清楚,书写工整;不少于500字;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俄而雪___________         (2)撒盐空中可拟________

(3) 尊君在 _______________   (4) 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心理变化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

4.“寒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营造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5.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3.请结合文本,分析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4.细读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妙处。

5.林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并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 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作者在寻春时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请把感情变化的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____________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____

2.结合文本,联系语境,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落在林边了?

3.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4.段“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阴霾和霜雪”比作什么?“春天”指的是什么?

5.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