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问花园里的玫瑰:你年复一年重...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我问花园里的玫瑰:你年复一年重复着同样的色彩,单调吗?

玫瑰笑答:向人间播撒芬芳是我生长的理由。

我问树枝上的蝉儿:你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中,只能尽情歌唱一夏,遗憾吗?

蝉儿笑答:绽放生命的绚烂是我唯一的愿望。

我问山间的小溪:你一直朝着不变的方向寂寞地奔流,孤独吗?

小溪笑答:奔向大海、成就浩瀚是我毕生的追求。

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生命的意义 曾几何时,我常常静静地坐在窗前,任思绪飞翔,这时,便毫不自觉地想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我问小鸟,小鸟说:“在于快乐,只要快乐,生活就很美好.”我问小草,小草说: “在于奉献,只要奉献,就会有回报”.我问爷爷,他说:“为四化建设而奋斗”.我又问妈妈,她说:“在于生活,人每天都在生活,看你怎样去生活”.我茫然了,我对大地喊,向苍天呼吁,但它们毫无回应. 一个小男孩出于对某人的气愤,就对高山大喊:“我恨你”.大山也说了句同样的话,他害怕极了,就回去找妈妈,妈妈把他带到高山面前,让他对着高山大喊:“我爱你”.小孩这样做了,大山居然也说了同样的话.他快乐极了.生命就像回声一样,你送出什么就会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俗话说:一分耕耘就有一份收获.你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 现在我似乎么明白点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力争上游.农民们比着谁家的粮食产量高;工人们比着谁的技术好;教师们比着谁的教学质量优;而学生们比着谁的思想好,成绩好.人生活在世上总有挫折,我们应勇于面对. 以前我的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是我不气馁,不妥协,而是经过一番刻苦努力之后,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我很高兴,因为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努力奋斗. 人生的路很漫长,在我经历的这十几年的生涯里,我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我开始自信,开始变得快乐,开始努力学习,也开始走向新的天地.在我眼里,我觉得世界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温馨.我要充分享受这美好的生活. 【解析】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要写好这道作文,考生必须首先要吃透四种拟人化的生物回答问题的意思,从里面我们可以得出写作的关键短语;生命的意义,依此角度行文即可。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力争上游,可以围绕这个中心思想,以具体的事例来证明。从体裁上来说,本文适合写成记叙文,以叙事为主,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法。 点睛:材料作文一般都不提供范围和立脚点,而要学生自己去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审题难度比传统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都要大。而立意上,话题作文与所给的材料关系不够紧密,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材料,也可以不用。而材料作文则不同,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4.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该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珍藏母亲的谎言

①母亲有时也说谎。

②当我们跌跌撞撞刚学会走路时,总会莫名地摔跤,趴在地上可怜巴巴地抬头瞅着跟前的母亲,渴望一双大手伸过来。母亲却说:“别怕,站起来。”自己趔趔趄趄地站起来,母亲已经退后了许多,伸着双臂在前方等待,于是又开始向前蹒跚迈步。

③当我们整日被病痛折磨得哭天喊地时,母亲总会及时地端来一碗白开水,拿来药片。望着那些药片,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母亲却说:“别怕,一点儿都不苦。”吃下药片,睡上一觉,果然又能活蹦乱跳了。谁说药一点儿不苦,其实只是自己强忍着不哭不叫罢了。

④当我们背上书包时,总是不愿离开温暖的家,站在家门口,多么希望母亲说一句“不想去就别去了”或者“要不我陪你去”。可母亲却说:“必须自己去上学,别想赖在家里。”自己只好怏怏地踏上上学的路,这一走就走了十几年。其实母亲一直跟在身后,悄悄地目送、心送自己上学,这一送也送了十几年。

⑤当我们被学习成绩搞得焦头烂额之时,母亲总会在一旁默默地关注、鼓励着。考得不错,拿着100分的试卷,兴冲冲地横在母亲面前,她们会平静地说:“值得鼓励,别太骄傲,要再接再厉哟。”其实,她们和自己一样,早在心里或躲在角落里兴奋呢!考得不好,垂头丧气地和母亲诉苦,她们会满脸笑容地说:“没关系,别太难过,下次努力就是了。”其实,她们和自己一样,早已万分着急,想着如何努力的办法。

⑥当我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失恋、婚姻不成当然在所难免。经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以泪洗面,或者整夜失眠。母亲却似乎不懂自己的心思,在门外说着“风凉话”:“别难过了,咱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那是你们没有缘分。等缘分来了,谁都挡不住,不用着急。”这么一说,心里还真敞亮了许多。其实母亲早又托人去人家那里说情去了,为挽回这段姻缘跑前忙后地尽心尽力着。

⑦当我们被工作整得晕头转向时,总会忘记了远在家乡、守在家里的母亲,有时连续一个月电话都不打一次,甭说常回家看看了;有时母亲打电话过来,还会紧紧张张地说自己太忙,一会儿再打吧。母亲强颜欢笑地说:“忙吧,别惦记我们,忙就不用回来了,我们好着呢,放心吧。”殊不知电话那头的母亲会多失落。她们肯定是在数着日历、枕着回忆过日子,盼星星、盼月亮地盼儿女归来。

⑧当我们抽空回到家里团聚时,最高兴、最忙碌的肯定是母亲。准备了一桌饭菜,等儿女、孙辈都坐好唤母亲来吃时,她们却说:“你们先吃。”转身又去忙活了。吃完饭,母亲又靠前收拾起了那狼藉一片的餐桌。我们过去帮忙,可她们说:“你们歇着去,不累。”一把把我们推开。走时,给母亲丢下些零用钱,她们却说:“你们在外需要钱,我们在家花不到钱,有钱。”死活不要,只得悄悄地藏下。其实,我们心里清楚,母亲忙一天怎么会不饿、不累;上了年纪,挣不到钱,怎么会不缺?

⑨母亲的谎言还有许多,可就是这些谎言,让我们觉得无比幸福,受益终身;有时明知是受骗,却也暖意融融,母亲的谎言值得一辈子去享受、去珍藏。

1.文中写到的“母亲的谎言”有什么共同特点?

2.正如作者所说:母亲的谎言还有许多。作者是怎样把这么多的“谎言”写得条理清晰的?(提示:可从顺序、修辞等角度分析)

3.文中画线的句子,按“当我们……时,母亲……”的句式来写,请你按这样的表达修改第⑥段的第一个句子。

4.文中第⑧自然段加点的“其实”一词用得很妙,你能说说它有什么作用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汤小小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等待无聊而又漫长。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医院里并不太安静。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当着保护者的角色,只有当他们病了、老了,再也无力保护孩子时,才会心无旁骛地小睡一会儿,缓解满身的疲惫。

当我们看见一位父亲靠在儿女的肩头睡觉,那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世界的时日已经不多。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当你看到一位睡着的父亲,一定不要吵,不要吵,让父亲安安静静地多睡一会儿。

1.你从选文中读出了“儿子”与“女儿”的哪些共同品质?

2.请赏析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3.细读选文第段,请说说为什么“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4.选文有多处与文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相照应,请说说其表达作用。

5.从选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某班同学在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

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三】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车行《母亲》)

1.以上四则材料,没有体现出母亲辛劳的一则是:

2.根据【材料三】或【材料四】提供的情景,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           

母爱是: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问题。

【片段一】他如果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

【片段二】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了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在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

(1)【片段一】中的“他”是指______;【片段二】中的“他”是指______

(2)读过《名人传》后,你一定被三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请任选其中一位,说说他令你感动的原因。(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