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 国 文 化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 国 文 化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7月23日,有改动)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念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 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

C.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 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

3.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 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D. 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1.A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第一段中“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这句话来看,“中国之道”是指渗透在物质现象中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而非“现象”。 2.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错,表述绝对;C“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错,“中国文化不过时”并不是“和平与平等生活”的充分条件;D“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错,不是“一系列”。 3.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原文只是说“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某些”并非全部。所以C项的说法就太绝对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这个判断似是而非。说纯音乐有更大的宽容度,可是,说它在感染力或包容度上优于歌曲,则并不那么恰当。事实上,歌是一种极特殊的形式。我一直并不把作歌看成填词谱曲,原因即在此。我觉得歌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方式和逻辑,而不是器乐(音乐)的方式和逻辑。理想境界的歌并不是词和曲的结合,两者不存在结合的问题,而是从诞生起就浑然一体。换个角度观察: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那个部分里音乐和语言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歌。歌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自然能力,它把自己撞出了声音,就是这样。这种说法有点儿神秘,但却是真实的。当然,真正的歌是太少了。

有一句老话,好像是“情之所动,发乎于声”,这个说法倒有点儿像歌的定义。真正的歌,如果把它改编成器乐曲,不管怎么改编可能都是失败的,它不会比原先的内容多,或者说多出来的东西不会比原先的东西精彩。

因此我说:回到歌唱。

即便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歌唱亦是音乐的源头。在漫长的人类史上,歌唱肯定是音乐史的第一个阶段,随后才是器乐的阶段。从中世纪开始,器乐统治了西方将近四百年,致使整个近现代都成了器乐的天下,而歌曲只占据非常可怜的仆从地位。从本世纪开始,随着黑人布鲁斯的兴起,并乘着一个新大国的新的全球影响力,歌曲重新回到了音乐的主流地位,它的发展是迅速的、惊人的、幅员广大的、波澜壮阔的,而器乐的发展开始呈现缓慢和僵化的局面,因此我们或可以把二十世纪称为歌唱的世纪。而由于这个歌唱世纪的推动,千百年来在民间默默发生默默流转并分隔在世界各个局部地域的歌唱,开始得以在整个世界中流传,并有可能光荣地进入音乐的史册,使这部长期以来只有器乐史的人类音乐史,终于不再因歌唱的缺席而残缺。

而这里你看到的,不过是一点点可怜的文字。对它们而言,更大的世界在于它们评价的对象内部。你可以把文字全部忘掉,然后脱去心上的所有累赘,像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怀着纯真倾听那些来自陌生世界的歌声。这是评论者所期望的,也是回到歌唱的另一层涵义。

(节选自李皖《回到歌唱·自序》,有改动)

1.关于作者所说的“回到歌唱”,与其涵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重新理解“真正的歌”的感染力与包容度并尊重其发展的方式与逻辑。

B. 重新思考将歌曲改编为器乐曲的方式与逻辑并使结果更加丰富与精彩。

C. 重新认识歌唱在人类史上的作用并站在时代高度上申明其应有的位置。

D. 从一个新的角度聆听本书中所论及的这些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歌曲。

2.下列对文意的分析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观念曾一度认为,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本文作者对这观点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B. 不尊重歌曲的创作规律,将其任意改编为器乐曲,使真正的歌越来越少,本文作者对此现象提出了批评。

C. 本文作者力图以自己的文字重写音乐史,对器乐统治西方近四百年的历史予以澄清,还歌唱以本来的面目。

D. 本文作者认为,理想境界的歌是情感性、音乐性通过语言载体的完美传达。由此我们亦可以得到诗歌同源的论断。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盾,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的《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B.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章。其作者陈蠡是现代散文作家,原名陆圣泉。

C. 陶弘景的《扁鹊见蔡桓公》启迪人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

D. 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唐宋八大家之一。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以及文化的简称。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                   

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

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①③②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不仅唐诗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而且还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遗产

B. 《中华文明之美》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 为了提高节目的文化水平,《朗读者》邀请文化艺术界专家参与了节目的录制与策划。

D. 2016年美国玫瑰公主在加州帕萨迪纳评选揭晓,17岁华裔女孩刘瑞麒入选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无意义的朋友关系时不如坦荡如砥,立马绝交投身下一段高质量的友谊中。

B. 初中的科目比小学较多,因此,在学习中我们不能揠苗助长,一定要循序渐进。

C. 十八岁是成人的年纪,那时我们绝不可以继续惴惴不安地挥霍父母辛苦所赚的金钱。

D. 若疾病在人体皮肤上,一定不要讳疾忌医,以免病情恶化后造成诸多不良的后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