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 中 戏 剧 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窗 中 戏 剧

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②女人站住了。

③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④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⑤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⑥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⑦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⑧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⑨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⑩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选自《读者》,作者:[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小说使用多种人称方式,通过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的自如转换,讲述了一个女人驻足窗边偶然发现的“窗中戏剧”——一位老人为对面楼上的小男孩的倾情表演

B. 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句话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 这篇小说精心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一方面尽情展示窗中戏剧,对老人进行正面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另一方面也通过小男孩的表演对老人进行了侧面烘托。

D. 窗子这个意象在小说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窗中戏剧窗子是观察点、立足点,女人所站立的窗子和老人表演的窗子分别是误会的源起点和终结点。

E. 小说选择一个偏僻的题材,尽情展示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独角戏剧,老人表演只是排遣自己的孤独寂寞,让我们透视到了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2.小说开头第段画线句对老人房间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出二点即可)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请从人物描写方面指出两种描写手法,举例并作出简要的分析。

4.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1.AE 2.①外面很亮,老人房间里开着灯光,为老人的表演提供了明亮的环境;②室内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③老人“房间的灯光”像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这一句联想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 3.示例一: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如“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 或:神态描写,如“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 表达效果:写出了老人逗孩子玩耍时的滑稽而可爱的情态。 示例二:描写方法:正面描写。如“脸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团”; 或:侧面描写。如最后一段通过小孩子的动作,可以看出老人曾做出怎样的动作。 表达效果: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老人可爱、童真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①“窗中”点明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戏剧”暗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②因为“窗”的局限而造成人们的误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意在提醒读者通过“窗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关爱、良善的人性美的欣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A“小说使用了多种人称方式,通过有限视角和无限视角的自如转换”错,小说只运用了单一的第三人称、无限视角;E表达局限,这位老人表演戏剧还有童真的形象与慈爱的情怀。 2.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时主要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二是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内容上写“灯光”像“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结构上,因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点睛: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等。 3.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此题作答时可以从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找出相关的句子。 4.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标题。此类题目包括:标题的妙处和标题的含义。解答时主要从内容、结构情节、主旨揭示、形象塑造几个方面探究。本文的标题是“窗中戏剧”从内容上来看,“窗中”点明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戏剧”暗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从结构上来看,因为“窗”的局限而造成人们的误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主旨上来看,意在提醒读者通过“窗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关爱、良善的人性美的欣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2)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河伯欣然自喜,__________。(《庄子》)

(4)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纳兰性德《长相思》)

(5)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浣  溪  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上片抒写由喝醉酒后而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______

(2)下片抒写了消逝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与思索。_____

(3)“夕阳西下几时回”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和难忘情事的流连,以及对光阴流逝的惆怅。_____

(4)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突出了独享歌筵之乐的得意之情。_____

(5)此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长的伤感之情。_____

2.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传诵千古的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诗,并说说这两句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捕 蛇 者 说

永州野产异蛇:黑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选自《柳河东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白章                质:底子,底色。

B. 可以大风                已:止,这里指治愈。

C. 貌若甚                戚:亲戚

D. 之乎                    毒:痛恨,怨恨。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永州野产异蛇    B. 募有能捕

C. 今吾嗣为十二年    D. 若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毒蛇的外形异。它黑色的身子上,长有白色的花纹,与其他普通毒蛇不一样

B. 毒蛇的毒性异。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它咬了人,就没有治愈的办法

C. 毒蛇的用途异它可以晒干后用来治好麻风、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等许多病症。

D. 毒蛇的数量异它的同类有上百条,因此皇帝每年都招募捕蛇人征集这种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 国 文 化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方,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7月23日,有改动)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 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 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 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念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 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既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根据。

C.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 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相容性。

3.根据本文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 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D. 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