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

(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意林·少年版》2016年13期)

1.选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下面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3.第③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1.叙述了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 2.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 3.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4.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文叙述7岁的雪弟随父亲乘船依依不舍离开老家的故事。 2.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运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答作用的时候要顾及到人物的感情。 3.试题分析:考查描写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答作用时要考虑到人物的感情和文章的中心。 点睛: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描写可以见出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精神等。2.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感情基调,为后文做铺垫等。3.环境描写还可以衬托人物形象或心境,提供背景,渲染气氛,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为以下的内容埋下伏笔。 4.试题分析:考查文末语段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用。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对亲婆、对玩伴的依恋不舍,同时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瓤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不亦乎 (2)吾三省吾身 (3)者如斯夫 (4)人不其忧

2.把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4.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有什么表达效果?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班里准备举办一次“相约名家——走近鲁迅”的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活动策划:请为这次班会设计一个能够让多数同学都参与的活动,并写出这个活动设计的基本思路。

(2)名著撷英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      》,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           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              的人。

(3)活动参与。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手捧《朝花夕拾》,神游百草故园,穿行在鲁迅曾经走过的小径,赏玩当年先生笔下的景致,一点一滴涌上心间:置身院内仿佛可以听到油铃虫和蟋蟀的鸣叫,依稀看见儿时的鲁迅,                  ,寻找蝉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朝花夕拾》,寻梦百草故园,追忆那似水年华,探寻一代文豪的成长足迹吧。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2,匹夫不可夺志也_____________

(3)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诗人登临城楼所望到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

(5)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菊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惠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①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②从头来,再数一遍。

③我踮起脚,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④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

⑤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A. ⑤③①④②    B. ⑤④②③①

C. ⑤②③④①    D. ⑤④②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