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一树寂寞红 杜忠书 “七里...

(三)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一树寂寞红

杜忠书

“七里黄泥红树岗,西风果熟一村香。”秋天的下午,阳光暖暖地照着,凉凉的西风吹着,吹皱了一池秋水,吹蓝了明净高远的天空,吹红了一树树的柿子,也吹起了游子满腔思绪。

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柿子。家乡的柿子犹如一串串红红的“灯笼”总在眼前闪烁,柿叶如同一面面“红旗”总在眼前飘扬,一幅幅“柿”情画意总在眼前浮现,那些温馨的回忆悄无声息地弥漫开来……

每到春天,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柿树娇嫩的枝条从树上钻出来,青翠欲滴,煞是好看。不几天,柿树就开花了,花很小,有黄色的,有橙黄色的。花朵虽小,但小巧玲珑,精致可爱,朵朵似娇俏可人的小姑娘。

点点的清香氤氲,偶尔有蝴蝶飞来,萦绕其间;间或蜜蜂来访,流连其中。一阵春风细雨,满地落花。这可让孩子们高兴坏了,女孩子就用马尾巴草把柿子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做成手链,戴在手上,或者串一串长长的,制成花冠,那俨然就是花仙子了,个个心里乐开了花。

夏天,墨绿的叶子覆盖了全树,青色的小柿子顶着帽子藏在树叶里,如果你不仔细看的话,你很难发现它们。整个初夏,柿子顶着帽子躲在绿叶间,同绿叶儿们一同长大。我们就在树下玩耍,欢闹声中,盛夏已过,秋像藏猫猫的顽皮孩子,一下子窜到面前,调皮地笑着,伴着鬼脸。再看柿树,青涩的柿子,已慢慢地变成橘黄色,像刚学会变脸的顽童,狡黠地笑着,站在枝头,跳着,闹着,直到把枝头压弯了才肯罢休。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深秋时分,柿子树上的叶子慢慢地变红了。从远处看,仿佛一团燃烧的火,美丽极了。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的,霜降到了,柿子慢慢地由橘黄变得红通通了,霜降过后,树叶开始凋零。黄柿子慢慢被秋风染红了脸蛋。柿叶,红中透绿,绿中带黄,一片片随秋风飘落,又经过几场银霜,当你想要留恋那一树红叶,它却早已落光,只剩一树红透了的柿子,像一盏盏漂亮的红灯笼似的,又像一个个肥嘟嘟的小娃娃,可爱极了。

火红的柿子,挂满了秋的情愫,点燃了秋的色彩,装点着秋亮丽的风景,深秋柿子红,柿柿如意,红了人们的心情。秋天渐行渐远,满树红通通的柿子,软软的,像极了娇美的小姑娘,羞答答地抿着嘴,偷窥着偶尔路过乡村的面孔。

童年的柿树伴随移民搬迁的进一步深入,寂寞孤独地守望着乡村。缺了人们呵护,村里的那些柿子树,叶子都疏疏落落的了,有点干枯委顿地卷着,树上柿子高悬,没人采摘,成了鸟雀们的美餐。秋风乍起,一阵阵的寒风吹过,红红的柿子摇曳枝头。有些柿子在树上呆得不耐烦起来,便扑通一声,坠在地上,钻进草丛。唯有那些美好记忆犹如昨日,历历在目,时时温暖着游子的心。

秋风一阵紧似一阵,只有那一树火红的柿子寂寞地挂在枝头。

这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令人伤感。忽而一只喜鹊,从云层飘摇而至。它缓缓地绕树顶飞了一圈,幽幽飞落于那一树柿子树上,轻轻地啄了两口,忽地抬起头来,“喳喳”地叫着,似在呼朋引伴。不一会儿,就飞来好多喜鹊,兴高采烈地啄着,叫着。哦,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

(选自《教师报》)

1.这篇散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家乡柿子树景色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文字。

(1)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

(2)如今,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

3.文章题目“乡村一树寂寞红”有什么含义?

 

1.倒叙。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2.(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春天到来时的和煦、温暖、快活、轻柔,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2)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乡火红的柿子红成一片的灿烂景象,也流露出寂寞红已成为作者对家乡的一种美好寄托。__ 3._一方面指乡村一树柿子寂寞地挂在枝头,另一方面指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令人感到感伤。深化了文章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记叙的顺序。第二段开头原句“当柿子红了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的柿子……”。便可看出运用的是倒叙的写法。第一段先写结果或今天,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这是“文似观山不喜平”的表现。 2.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1)“春姑娘踩着春风的鼓点亲吻着大地,唤醒了小鸟,也抚摸了乡村的柿树”中的“亲吻”“唤醒”“抚摸”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春天到来时的和煦、温暖、快活、轻柔,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2)“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而是红成了灿烂如晨间的一片霞光”中的“寂寞红不再是寂寞的”是拟人手法,寂寞红“如晨间的一片霞光”是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乡火红的柿子红成一片的灿烂景象,也流露出寂寞红已成为作者对家乡的一种美好寄托。答作用时要顾及对人物情感的作用和表达主题的需要。 3.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文章的标题的字面意思是指乡村一树柿子寂寞地挂在枝头;深层意思是指一树寂寞红独守乡村,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令人感到感伤。从这一点来说就深化了文章主旨。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吾三省吾身

(2)思而不学则

2.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请从文中写出2个沿用至今的成语。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学习与交流有怎样的态度呢?

 

查看答案

(一)古诗赏析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开头两句描绘出一幅           的村野图景,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查看答案

(1)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红的像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3)岐王宅里寻常见,_________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别人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学习;对别人的缺点,我们应引以为戒。这正如孔子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国古代诗文中,“风”的身影随处可见,它陪伴过游子,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朱紫国的王后被妖怪赛太岁掳去,妖怪的金刚琢厉害无比,让悟空费尽周折,最后还是观音菩萨出面带走了妖怪,悟空才救回王后娘娘。

B.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C. 《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铁扇公主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

D. 辑录了《阿长与〈山海经〉》《社戏》《藤野先生》等作品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散文集。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诗歌风格平淡质朴,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被后人誉为“诗仙”。

B. 马致远是元代杂剧四大家之一,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C. 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D.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