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次班级表演,我发现自己美妙的歌喉;一番书海倘佯,我...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次班级表演,我发现自己美妙的歌喉;一番书海倘佯,我发现如此自由美妙;一回亲友送别,我发现从此多了一份牵挂;一场误会摩擦,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一路前行,一路发现,自我面貌渐渐清晰。

请以那一刻,我发现了自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那一刻我发现了自己 自我,美丽,如风景—题记 人在路上,行色匆匆,不知方向,总会说;“我迷路了”。 可人们却常常迷失的不是方向,不是路途。这羊肠小道,一线天地上,承载着多少人生路上的彷徨。 他们迷路了,他们并没能发现那个真正的自己,他们甚至没有朝上看看,看看那天高云淡,只是依旧行色匆匆。依旧的山重水尽,不复得路。 远方飘来几声雁鸣,刹那间,我发现走在路上的自己好像那些迷路的人,行色匆匆的人,好像好像。 除了气温,我也只能从这雁鸣中来感觉秋意了,我甚至不能抬头去看看那“红于二月花”的秋叶,去感受感受那“望断南飞雁”的诗意。我只是注视着那愈来愈陡的台阶,不停地登高着。 映入我眼帘的,只剩下怪石嶙峋,全然不见了迷人秋景,风景般的自我。 我已经过了半山腰,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可我还是想要突破自己,突破极限,去登那个山顶。因为,我看到了无数人的上上下下,不想落后。 我好像在走一个漫长的人生路。 可是,霎时间,我蓦然发觉,我迷路了,也迷失了迷人的秋景,只剩下怪石嶙峋,我感觉自己好像那些行色匆匆的人,好像好像。 我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只是一味地去攀登,不顾一切地去攀登。 我甚至开始患得患失,生怕自己付出了这么多,还攀不上高处。那自我的迷失,好像越陷越深,沉入深渊了。 我终于体力不支,精疲力竭,我终于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去注视,那天高云淡南飞燕,那满山红叶染青山。刹那间,我发现路上的风景,竟是如此美丽。 我不禁忆起了临川先生一千年前,在褒禅山上的吟唱:尽吾力而不能致者,可以无悔矣。这也许便是自我的真谛。 望着那湖光山色,我不禁自问:何谓自我?也许,它就像那满山红叶一样迷人,它是一种尽力而无悔,忘怀得失的境界,拥有了它,好像一切都那么重要,又不那么重要。 休整一下,再走吧,至少,我大汗淋漓;至少,我竭尽全力;至少,我还有满山红叶。 前方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 自我,如风景,在无悔的路上。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本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发现了自我”,写作时应采用第一人称,题目难度不大。在写作时要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这一刻”,这应该写一个给“我”留下较大震撼的场面;一是“我发现了自己”,就是我的所思所为,通过一件事情,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原本没发现的品质或者毅力,写作文时,这两方面的内容都要有所兼顾。 “这一刻”应该有与之对应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外貌等等,“我发现了自己”应该是心理描写与之对应。 点睛:文题是一篇命题作文,以下几点: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这是写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一步。明确中心,选好材料:在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痴  鸡

曹文轩

1那年春天,它也想孵小鸡。第—个看出它有这个念头的是母亲。她几次喂食,见它心不在焉,只是很随意地啄几粒食,就独自走到一边去。

2这天,母亲忽然发现黑母鸡不见了,便去找它,最后在鸡窝里发现了它,那时,它正一本正经、全神贯注地趴在几只尚未来得及取出的鸡蛋上。母亲将它抓出来时,那几只鸡蛋早已被焐得很暖和了。

3母亲给了我—根竹竿:“撵它,大声喊,把它吓醒。”

4“让它孵吧”

5母亲坚持说:“不能。鸡不下蛋,你连买瓶墨水的钱都没有。”

6我知道不能改变母亲的主意,取过竹竿,跑过去将黑鸡撵起来。它在前面跑,我就挥着竹竿在后面追,并大声喊叫:“噢——!噢——!”从屋前到屋后,从竹林追到菜园,从路上追到地里。 黑母鸡的速度越来越慢,翅膀也耷拉了下来,还不时地跌倒。见竹竿挥舞过来,只好又挣扎着爬起,继续跑。

7黑母鸡钻到了草丛里,一声不吭地直将自己藏到傍晚,才钻出草丛。

8但经这—惊吓,黑母鸡似乎并未醒来。它晾着双翅,咯咯咯地叫着,依旧寻觅着鸡蛋。它一下子就瘦损下来,似乎只剩了一只空壳。本来鲜红欲滴的鸡冠,此时失了血色,而一身漆黑的羽毛也变得枯焦,失去了光泽。其它鸡们捉弄它,它们不是群起而追之,便是群起而啄之。它毫无反抗的念头,且也无反抗的能力,在追赶与攻击中,只能仓皇逃窜,只能蜷缩在角落里。

9过不几天,大姨妈家送孵出的小鸡来了。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直起颈子,随即大步跑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见了小鸡,它竟不顾有人在旁,就咯咯咯地跑过来。它要做鸡妈妈。但那些小鸡一见了它,就像小孩一见到疯子,吓得四处逃散。

10母亲说:“非得把这痴鸡弄醒,要不,这群小鸡不得安生的。”

11母亲专门将邻居家的毛头请来对付黑母鸡。毛头做了一面小旗,然后一笑,将黑母鸡抓住,将这小旗缚在了它的尾巴上。毛头将它松开后,它误以为有什么东西向它飞来了,惊得大叫,发疯似的跑起来。其他的鸡也被惊得到处乱飞。

12黑母鸡钻进了竹林,那面小旗被竹枝勾住,终于从它的尾巴上被拽了下来。它跌倒在地上,很久未能爬起来,张着嘴巴光喘气。黑母鸡依旧没有能够醒来。而经过这段时间的折腾,其它的母鸡也不能下蛋了。黑母鸡变得古怪起来,它晚上不肯入窝,而早上一出窝,就独自—个跑开了,搞得家里的人都很心烦。

13然而,过了两天,黑母鸡却不见了,无论你怎么四处去唤它,也未能将它唤出。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它自己走出来了。但—个星期过去了,也未能见到它的踪影。

14黑母鸡失踪后大约三十多天,这天,我和母亲正在菜园里种菜,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不远处的竹林里有小鸡的叫声。“谁家的小鸡跑到跑到我们家竹林里来了?”母亲这么一说,我们也就不再在意了。但过不一会,又听到了“咯咯咯”的母鸡声,我和母亲不约而同地都站了起来:“怎么像我们家母鸡的声音?”再寻声望去时,眼前的情景把我和母亲惊呆了。

15黑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正走出竹林,来到一棵柳树下。当时,正是中午,阳光明亮照眼,微风中,柳丝轻轻飘扬。那些小鸡似乎已经长了一些日子,都已显出羽色了,竟一只只都是白的,像一团团雪,在黑母鸡周围欢快地觅食与玩耍。再细看黑母鸡,只见它神态安详,再无一丝痴态,鸡冠也红了,毛也亮亮闪闪地又紧密、又有光泽。

16半年之后,我和母亲到距家五十多米的东河边上去把—垛草准备弄回来时,发现那个本是孩子们捉迷藏用的洞里,竟有许多带有血迹的蛋壳。我和母亲猜想,这些鸡蛋,就是在黑母鸡发痴时,我家的其它母鸡受了惊,不敢在家里的窝中下蛋,将蛋下到这儿来了。

1.从全文看,“痴鸡”的怎么理解?

2.比较阅读下面两句话(文中波浪线),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它毫无反抗的念头,且也无反抗的能力,在追赶与攻击中,只能仓皇逃窜,只能蜷缩在角落里。

(2)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直起颈子,随即大步跑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第12节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14节结尾写:“再寻声望去时,眼前的情景把我和母亲惊呆了。”结合上下文,分析“我”和母亲被惊呆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①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②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③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④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⑤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⑨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⑩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简要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2.当阿长关心地询问《山海经》时,“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为什么要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5.关于语段中《山海经》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对此事印象深刻,连阿长把《山海经》递给“我”时所穿的新的蓝布衫都记得。

B. 《山海经》的刻印十分粗拙,却仍被“我”奉为宝书,体现了“我”对这本书的珍惜和喜爱。

C. “我”另买了一部石刻的《山海经》,木刻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失掉的,也就无所谓了。

D. 作者详写有关《山海经》的事,不仅是对书感兴趣,更是表现“我”对阿长的敬意和怀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张咏,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②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③严:敬重。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刮目相待    _______        ②蒙辞军中多务_______

准出陕        _______               ______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B. 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C. 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D. 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中的吕蒙和寇准都具有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提出了“中国梦”,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号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1)请你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梦”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中国梦”的内涵,说说你的“中国梦”是什么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骆驼祥子》小说中的两段话,按要求回答。

(甲)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

(乙)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打着面小旗,他低着头,嘴里叼着烟卷,似笑非笑的随着大家走,一声也不出。到非喊叫几声不可的时候,他会张开大嘴,而完全没声,他爱惜自己的嗓子。

甲、乙两文中各是一个怎样的祥子形象?简要说说祥子为什么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