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茍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富贵,无相忘 ( )

2天大雨,道不通。( )

3)为天下,宜多应者。( )

4)大楚兴,陈胜。 ( )

2.翻译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3.结合全文,试分析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4.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哪些舆论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你怎么评价这些准备?

 

1.(1) 假如、如果 (2)恰逢、正赶上 (3)通“倡”,首发 (4) 称王(4分) 2.①如今逃跑(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是死,倒不如为国事而死,怎么样?② 第二天,大家到处议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以目示意看着陈胜。(4分) 3.直接原因: 会天大雨道不通 ,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2分) 4.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2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陈胜吴广利用大家的迷信树立自己的威信。这表现了他们杰出的组织才能和领导才能。 【解析】 1.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一个馒头

①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

②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

③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

④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

⑤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

⑥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

⑦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

⑧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

⑨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

(作者:黄斌,原文有改动)

1.标题“一个馒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文章②⑧两段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本文人物描写很精彩,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

 

5.文章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时“我”的心理。

 

 

查看答案

学校开展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两则,参照示例,探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途径。

【材料一】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一条法令:任何酒店、餐馆都不得随意倒掉客人吃剩下的食物。将那些还可以食用的食物倒掉,就是一种犯罪。

【材料二】法国为防止粮食浪费,推出反浪费计划,从细节着手,提供节约粮食的好政策与好方法,签 订全国反浪费公约。

【材料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古训传达的是对勤俭的倡导,对奢靡的摒弃。

【材料四】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有一种习惯叫光盘!网友们发 起“不剩饭菜,晒吃光后的餐具”的“光盘行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示例:我选材料四,探究结果:运用公共媒体进行宣传。

我选         ,探究结果:                                         

我选         ,探究结果: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下面关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情节有一处与原著有出入,请指出并改正。

鲁提辖在酒楼与李忠、史进一起喝酒,无意中得知郑屠强骗金翠莲,于是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结果三拳打死了郑屠。鲁提辖因此被官府抓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故事出自《水浒》,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

A.大闹桃花村    B.汴京城卖刀    C.智取生辰纲    D.三打祝家庄

我选择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有一个典故出自《史记》,这两句是                       

(2)《观刈麦》中描绘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场面的句子是                         

(3)更深月色半人家,              (刘方平《月夜》)

(4)                      ,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5)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作战目的和最高理想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陈涉世家》节选自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陈涉世家》。而《孙权劝学》出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作者是北宋的司马光。

B.《渔家傲  秋思》作者是宋朝的范仲淹,我们曾学过他的《岳阳楼记》,他与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柳宗元和韩愈并称“唐宋八大家”。

C.《战国策》是西汉时期刘向根据战国史书编纂而成的,共33篇。

D.温庭筠,晚唐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