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有关通假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B. 衡于虑 (“衡”通“恒”,经常)
C. 日光下澈 (“澈”同“彻”)
D. 门人然烛来 (“然”通“燃”,点燃)
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王怒,即杀之
B. 王即购之千金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妻扶视之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但惜夏日长(____)
(2)零丁洋里叹零丁(____________)
(3)曾益其所不能(_____)
(4)教然后知困(______)
(5)日夜思欲报楚王(_____)
(6)王窃欣慕(_______)
从下面两道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题一:命题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令人愉悦,有的令人振奋,有的令人沉思,有的令人警醒……总有一种声音让你铭记在心。
请以“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半命题作文
请以“其实 就在我身边”为题,在横线上填上两个字的词,如“关爱”、“榜样”等,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再作文。
要求:
(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2)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校名和班名。
诗歌赏析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上片间接点明季节的词语是“ ”(限2个字)。
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二)
《唐雎不辱使命》
【甲】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乙】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剑鞘)。时恐急,剑坚(插得很紧),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⑨柱而走。群臣惊愕,卒⑩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⑾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选自《荆轲刺秦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⑨(还]通“环”,绕。⑩ [卒]“猝”,突然。⑾ [郎中]宫廷的侍卫。
1.根据上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长跪而谢之(_________) (2) 休祲降于天(_________)
(3)寡人谕矣(_________) (4)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
2.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3.翻译下列句子。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毕使于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胜利的故事。
B. 【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
C. 【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刀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刀。
D. 【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