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 那一地拾不起的乡愁 唐宝民 ①1998年秋天,怀揣着一纸录取通知书,我离...

(二)

那一地拾不起的乡愁

唐宝民

①1998年秋天,怀揣着一纸录取通知书,我离开了那个生长了近二十年的小山村,到千里之外的一所大学报到。以后的岁月里,求学、工作、流浪……我离故乡越来越遥远了。在一个明月朗照的夜晚,在遥远的异乡,我再次读到席慕蓉的那首《乡愁》:“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那一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蓦然了悟,无论我走多远、走多久,都永远无法走出故乡的怀抱。

②前些天,电视台报道了一个老年人,17岁时闯关东来到东北,从此再也没回去过。今年他86岁了,得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他最后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小村子,但他已经无法行动了。电视台立即与老人故乡的媒体联系,故乡的电视台派记者专程到老人生活过的那个小村子,拍了很多张照片,还为老人准备了一捧家乡的黄土。当记者带着这捧土赶到老人家里,老人泪流满面……几天后,老人无憾地离去了。

③生命中曾有过一段流浪的日子,有漂泊,就会有乡愁。漂泊在外的游子,乡愁的感觉是最为深切的。身在异乡的孤独令人迷茫,迷茫的感受,与苍凉、落寞的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旅况萧瑟的意境,弥漫着浓浓的客愁异乡的况味。那年秋天,我流浪到淮北的一个小镇,黄昏的薄暮轻卷着雁影,经霜的红叶已经开始惜别枝头,雁鸣日暮里,愁起绿波间,“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那一刻,我忽然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那些曾经的年少岁月,以及与故乡有关的所有往事。那天晚上,我在笔记本上抄下了这样的诗句:“瞬息的欢乐也许会成为永久的愁思,过去的追忆只能增加心中的苦涩,黄叶飘零啊,告诉我岁月在流逝,唯对故乡的爱使我感觉到了春的气息。”

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人崔颢的这两句诗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内心的寂寞孤独,家乡在哪里的困惑更牵惹出了客子的千古愁思;“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余秋雨在《乡关何处》中的这段话,从文化的高度上对乡愁的理念进行了解读。余光中笔下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写满了对故园的思念。席慕蓉诗中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就那么挺立在记忆中,永不老去;而我心目中的乡愁,则是一坛老酒,时间越久远越浓郁。

⑤任何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都怀有很深的感情,那是不可磨灭的记忆。然而很多人,又不愿回到故乡,因为故乡的变化,让他们感到陌生。身在故乡,他们却觉得自己仿佛又是个过客,驻足片刻后,便赶紧逃离。可出来后,又想着它,结果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乡愁是挥不去的思念,是记忆中一首古老的歌谣,是想家时扑簌而下的泪滴……故乡,永远是我心灵的归宿,能让我找到一种灵魂的皈依感,在我的生命中,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空间地域的存在,它还是我永恒的精神家园。

⑥故乡伸手可触又遥不可及。

1.第①段写“我”读席慕蓉的《乡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根据第②段中“一个老年人”最后的愿望,你认为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3.第③段抒写了“我”怎样的愁绪?

4.第④⑤段画线句中的“时间”“空间”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5.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回答问题。

余光中: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

余光中所说的“乡愁”和本文中的“乡愁”有什么不同之处?

 

1.说明每个人都有思乡之情,自然地引出“乡愁”话题。 2.人们对故乡的向往、追怀之情,乡愁由此而生。 3.客居异乡的孤独、迷茫,以及故土文化的失落所造成的心灵的沧桑、落寞。 4.时间:自己的生命与韶光;空间:祖居之地。 5.本文的“乡愁”指的是地理上的某一点,而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不单是地理上的某一点,还融入了历史、文化的内容,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开头的作用,文章有时引用名人名言、诗词名句、歌词、神话故事等作为开头,其作用大致有引出话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本文中写“我”读席慕蓉的《乡愁》,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说明每个人都有思乡之情,自然地引出“乡愁”话题。 2.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由于人们对故乡的向往、追怀之情,乡愁由此而生。 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根据第三段内容可以得出主要是客居异乡的孤独、迷茫,以及故土文化的失落所造成的心灵的沧桑、落寞。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概括能力,仔细阅读选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从文中找出关键词语解答。在第④⑤段中,联系画线句子的上下文,可以看出时间指的是自己的生命与韶光;空间指的是祖居之地。 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本文的“乡愁”指的是地理上的某一点,而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不单是地理上的某一点,还融入了历史、文化的内容,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一片槐树叶》,回答问题。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2.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 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 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 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恬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间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

时间:_________________

心理:_______________

5.本诗运用了“以大见小”的手法。请你说说“小”指什么?“大”又指什么?

 

查看答案

爱土地,爱家乡。我们的家乡,是一块风水宝地,她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是汲取山水精华的中国魅力城市之一。耳濡灿若星河的历史,目染钟毓秀丽的景色,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爱她:爱她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爱她朴实善良的风土人情,爱她哺育的每一个子孙。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关注家乡,热爱乡土”综合性学习活动。

(1)【宣传激励】为扩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影响,班长设计了一张海报。他根据下面语段的画线句拟出了海报宣传语的前半句,请你续写后半句。(要求:与前半句语意相关,字数相等。)

我爱美丽的家乡,这里每天都在发生着巨变,昔日贫瘠的小城,而今正阔步向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宣传语:热爱美丽故园,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策划】下面是已经设计好的两种活动形式,为了使这次活动更加充实,请再补充两种活动形式。

形式一:举办“魅力家乡”图片展

形式二:举行“礼赞家乡”朗诵会

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感受】在“礼赞家乡”朗诵会上,选取你所在城市内一处景观或地点写一段话赞美家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陕西中考改编)下面是同学改写的《送别》。根据内容提示补全诗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风轻轻,柳依依,今宵诉别离;

经年此去杳无音,①____________

同窗谊,恩师情,天涯若比邻;

他年此地重相逢,②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改写

 

查看答案

(重庆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人才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

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

A. ②①③    B. ②③①    C. ③②①    D. ③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与课文有关内容的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爱这土地》——《艾青诗选》——艾青——现代诗人

B. 《长城谣》——《燃烧的青春》——席慕蓉——当代诗人

C. 《星星变奏曲》——《上海文学》——江河——当代诗人

D. 《樵夫,别砍那棵树》——《美国读本》——莫里斯——美国诗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