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家乡的小枣 肖复兴 ①枣有多种吃法,枣可以入菜,可以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家乡的小枣

肖复兴

①枣有多种吃法,枣可以入菜,可以有多种做法,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吃法,这样的做法。

②一般用枣做菜,枣只是陪衬,比如红枣煨肉,枣只是肉周围一圈的护兵,将军肯定还是中间昂昂然的肘子肉。在家乡沧县吃的这道菜,却是全部用小枣做成的。一盘端上来,红扑扑的,玛瑙一样层层叠叠全是枣。做法是将枣去核后,中间塞上黏面,使得这道菜红白相间,色彩多了一份明快。再浇上一层拌有桂花的浓汁,又使得这道菜玲珑剔透、晶莹透明,还多了一份浓郁的香味。

③关键是这道菜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更有味道,一颗颗小枣虽然只有手指甲盖大,枣肉却厚实有劲,夹上黏面,就更有嚼头。黏面中不用加糖,小枣本身就足够甜的了。北方人都爱吃黏面,有了这层黏面,绵绵软软之中,多了扯不断理还乱的回味。

④我是第一次吃这样新鲜而有味道的菜,只有在家乡才能吃到这样的菜。家乡沧县被称为枣县,到处是枣树,光枣的品种就有两百多种。说起家乡的枣,打我小时候记事时起就知道。虽然,父亲年轻时候就离开了沧县,我们一家人一直住在北京,但最让他骄傲的就是沧县的武术和小枣,不知多少次提起过沧县的小枣,说得他的嘴唇、听得我的耳朵都起了茧子。家乡人从老家给他带来小枣,是让他最高兴的事了。那种来自家乡的小枣,对于父亲来说一眼就能认出来,就像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乡亲一样;对于我来说,虽然一眼认不出来,看不出它和其他地方的枣的区别来,但只要吃上几颗,就会和别的枣判若两人般分得清爽。

⑤那时,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两棵枣树,秋天打枣,曾是我们孩子的节日。但那枣吃起来,确实不如沧县的小枣甜。当然,甜不是沧县小枣比别的枣多出的惟一优势。有一阵子在北京到处卖一种叫做伊拉克蜜枣的,甜是足够的甜,父亲说甜得齁嗓子,哪儿赶得上老家的枣!老家的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

⑥家乡的小枣,一直弥漫在父亲的回忆里和对我们的絮叨里。

⑦可惜父亲从未吃过用家乡小枣做的这道菜。

⑧回到北京,我如法炮制,也做了这样一道菜。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天在沧县吃的不一样。真是怪了,莫非真是橘易地而成枳吗?

⑨毕竟那是在家乡。                                              

(有删改)

1.家乡的小枣与其他地方的枣相比,有什么特点?

2.文章详细地介绍了家乡用小枣做的这道菜的做法、色泽、味道,你认为写这些的作用是什么?

3.品析文章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那种来自家乡的小枣,对于父亲来说一眼就能认出来,就像一眼就能认出自己的乡亲一样。

4.本文结尾划线处作者写到“枣是从家乡带回来的,用料和步骤完全一样,但做出的味道却和那天在沧县吃的不一样。”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不一样”?

 

1.家乡的小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 2.家乡的小枣是一种对故乡情感的寄托,详细介绍这道用家乡的小枣做的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突出主题。 3.加点词写出了父亲辨认家乡小枣的速度快,表明父亲对家乡的小枣非常熟悉,表现了父亲对家乡的深情。 4.《家乡的小枣》说在沧县吃的枣好吃,不仅仅是指枣的味道,主要是因为其中有着浓郁的乡情,而在沧州市里吃的小枣中没有乡情,所以也就感觉味道不一样,觉得不好吃了。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的概括。通读全文,分清层次,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家乡的小枣刚下树甜中带脆,晒干了甜而绵软。 2.试题分析:从小枣是作者的一种情感寄托来考虑答案。从表达的主题来考虑作答。家乡的小枣是一种对故乡情感的寄托,详细介绍这道用家乡的小枣做的菜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突出主题。 3.试题分析: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一眼就能认出来”写出了父亲辨认家乡小枣的速度快,表明父亲对家乡的小枣非常熟悉,表现了父亲对家乡的深情。 4.试题分析:题干“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不一样”,要从对故乡的情感角度去考虑作答。《家乡的小枣》说在沧县吃的枣好吃,不仅仅是指枣的味道,主要是因为其中有着浓郁的乡情,而在沧州市里吃的小枣中没有乡情,所以也就感觉味道不一样,觉得不好吃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幻态,此其所以奇也。楼之前为君山,如一雀尾香炉,排当水面,林木可数。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时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然其束发登朝,入为名臣,出为名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己,不久报政最矣,有何可哭?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

    【注】①委:水流所聚,汇集。②练:白色丝绢。③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④泫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流泪。⑤束发:年纪轻。⑥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至若春和明(     )          (2)而或长烟空(     )

   (3)岳阳楼于江湖交会之间(      )(4)故楼之(         )

2.与“千帆结阵而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得之心寓之酒也    B. 山肴野蔌,杂然前陈

C.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D. 又有范公为知己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白溪练上。

4.【乙】文作者认为滕子京不该靠着岳阳楼栏杆大哭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昼、夜之美景,【乙】文第二段描写的是洞庭湖一日之中的不同景象。

B. 范仲淹在友人重修岳阳楼之际,作【甲】文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C. 【甲】文中“把酒临风”与【乙】文中“取酒共酌”两句,都是古代文人借酒释怀的真实写照。

D. 【乙】文作者游岳阳楼时心情是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上午“闲淡”,中午“雄快”,傍晚“愀然以悲”。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所展现的美景。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尾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B. 首句写诗人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C.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D. “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情。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2)                   ,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纷纷暮雪下辕门,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山行六七里,                        ,酿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6)李商隐《无题》中运用比喻表现爱情的坚贞,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7)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运用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某班开展“背起行囊走四方”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走进夏天:欣赏下列四幅“夏”字的书法作品,其中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A.       B.       C.      D.

(2)情系传统节日:夏天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      ,其主要风俗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3)游览风景名胜。请为下面的下联找出最恰当的上联并抄写在答题卡上。

上联:              下联:一城山色半城湖

A. 藕花红瘦半湖秋    B. 万荷倒影月痕绿

C. 荷花夏送一湖水    D. 四面荷花三面柳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尼摩船长说:“教授,我曾经注意到,在红海和地中海中有某些完全相同的鱼类。我确定了这个事实,我就问,在这两个海中间是不是有交通路线的存在。如果有,地下水流因为两海的水平面不同,必然要从红海流到地中海。我在苏伊士附近打了很多鱼。我把铜圈套在鱼尾上,再把鱼放入海中。几个月后,在叙利亚海岸,我找到了一些从前放走的鱼尾上有铜圈的鱼。两海之间有路可通的想法得到了证明。我利用诺第留斯号去找寻这条通道,终于把它发现了,也冒险走过去了!教授,不久您也要通过我的海底地道了!”

以上文段的主要内容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