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朱自清目睹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背影,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深爱;宗璞面对紫藤萝的繁华...

朱自清目睹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背影,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深爱;宗璞面对紫藤萝的繁华,感悟到了生命的勃发;当莫怀戚与妻子弯腰背起母亲与儿子,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心中荡漾。生活给了我们太多难以忘怀的“这一刻”,那份甜美与温馨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间。请以“这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写记叙文;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

 

这一刻 那天,正是星期天。好不容易等到了这么美好的一刻。人们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放松身心的方法--逛街。其实,我本身对逛街并没有太大的喜好,因为街上的人太多了,常常把我夹的都“变了形了”。但我去执意要和父母去逛街,因为他们平时都太忙了,我们之间连说话的时间都很少。所以我只能将于父母沟通的“规定日”定在了星期天。 今天正是星期天,可是谁想天不作美。今天早上父亲却接到了一个客户打来的电话,便急忙收拾工具准备赶去。我不禁埋怨那个客户,星期天都不让人休息,净想着挣钱!转眼间,父亲已经收拾完了,临走时还不忘记对我说了声:“再见。”我跟着父亲出了门,想目送父亲离去。 父亲刚走到楼梯口,就遇到了买菜回来的母亲。两人没有说任何的话,只是相视一笑。但那甜蜜的笑容却将我也融入了这幸福之中。 父亲正准备下楼,却被细心的母亲叫住了。只见母亲把手中提的新鲜蔬菜轻轻地放在一旁,弯下腰,双手灵巧而又轻柔的为父亲将未及好的鞋带系上。这时,我才发觉由于父亲走得匆忙,竟连鞋带也忘了系上,可我却没有发现,这不仅是我自责。 一阵微风拂过,将母亲整洁的秀发,吹得有些缭乱了。可是母亲却没有管它们,只顾为父亲系鞋带。可是,这让平时好整洁的父亲发现了。父亲没有说什么话,怕打扰到母亲的他,用右手轻轻地将母亲头上的一缕正迎风摇摆秀发放在了母亲的耳后。母亲似乎感觉到了什么,抬起头恰好看到了父亲的举动,白皙的脸儿越来越红,望着父亲幸福的笑了,父亲也一样,刚毅的脸上也露出了罕见的笑容。两人沉浸在彼此的幸福之中,就连顽皮的风儿也停下了脚步,静静地观赏着幸福的一瞬间。此时,阳光也照射进来,为这原本迷人的画卷更添了一缕灵动。时间也仿佛间在这一刻停止了,共同见证着幸福的时刻。 我倚在门边,静静地揣测这一笑的含义,但是有一丝费解。也对,在爸爸妈妈的心中,始终都有着一本只有他们才能读懂的书,有一种只有他们才能明白的“笑”。 我仍旧倚在门上,呆呆的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感想不断。忽然我似乎想到了什么,就连忙跑到窗口,对着远走的父亲喊道:“爸爸,早点儿回来,路上注意安全!”我看到父亲回头看着我,淡淡的笑了。 这一刻,让我铭记......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加命题作文,前面有一段提示性的语段,主要话题是关于“这一刻”,我们写作的思路应在对话中寻找,只要能确定关键词语或者能分析出材料中的含义,本作文写作难度不大。在审题立意上, “一刻”是本文构思的难点,即时间是短暂的、瞬间发生的,文章要抓住情感转变的特定情境和故事发展的特定阶段(高潮),或进行场面的描写,或做好气氛的渲染.文题中的”这一刻”具有突发性,但行文不能“突发”,因为这“突发性”不是无缘无故地从天而降,“突发”之前必然有:或不以为然、或熟视无睹、或习以为常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一种心理期待,写足这样的心理期待,在结构上才能产生铺垫蓄势,一波三折的作用,才能引人一读。反之,必然直奔主题,索然无味。针对提示语来看,我们认为可供选择的材料是相当宽泛的,引起“温馨和甜美”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和事;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可以是反映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只要抓住这些事物,围绕“这一刻”的思想变化来写,就能写出不错的文章来。 点睛:材料作文,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明确自己的写作范围,选择文章可用的材料来布局谋篇,注意材料要在文章中使用,但不可以照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⑤,卖得数斛米,斫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反。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反。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 ①酷贫:非常贫困。 ②范逵:人名。 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⑧茬:草垫。⑨其:指代陶侃。

1.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侃 母 语 侃 曰 汝 但 出 外 留 客 吾 自 为 计。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郡范逵素知名(向来,一向)    B. 遂设精食(摆上)

C. 侃犹不反(反悔)    D. 悉割半为薪(柴,柴禾)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4.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查看答案

【甲】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面对秋天的景色,两位作者的感受不同。请结合写景的诗句说说这两位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傅      雷

杨 绛

①说起傅雷,总不免说到他的严肃。

②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的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孩子在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已温言告诫。等他们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谈。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③有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傅雷却不止一次在钟书和我面前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是否因为莫罗阿曾把伏尔泰比作“一头躲在窟中的野兔”呢?傅雷的自比,乍听未免滑稽。梅馥称傅雷为“老傅”;我回家常和钟书研究:那是“老傅”还是“老虎”,因为据他们的乡音,“傅”和“虎”没有分别,而我觉得傅雷在家里有点儿老虎似的。他却自比为“小老鼠”!但傅雷这话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我想他只是道出了自己真实心情。他对所有的朋友都一片至诚。但众多的朋友里,难免夹着些不够朋友的人。误会、偏见、忌妒、骄矜,会造成人事上无数矛盾和倾轧。傅雷曾告诉我们,某某“朋友”昨天还在他家吃饭,今天却在报纸上骂他。这种事不止一遭。傅雷讲起的时候,虽然眼睛里带些气愤,嘴角上挂着讥诮,总不免感叹人心叵测、世情险恶,觉得自己老实得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他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圆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他也像老鼠那样,只在洞口窥望外面的大世界。他并不像天上的鹤,翘首云外,不屑顾视地下的泥淖。傅雷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可是他也许遵循《刚第特》的教训吧?只潜身书斋,做他的翻译工作。

④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他全让给梅馥了。朋友们爱说傅雷固执,可是我也看到他的固而不执,有时候竟是很随和的。他有事和钟书商量,尽管讨论得很热烈,他并不固执。他和周煦良同志合办《新语》,尽管这种事钟书毫无经验,他也不摈弃外行的意见。他有些朋友(包括我们俩)批评他不让阿聪进学校会使孩子脱离群众,不善适应社会。傅雷从谏如流,就把阿聪送入中学读书。钟书建议他临什么字贴,他就临什么字贴;钟书忽然兴用草书抄笔记,他也高兴地学起十七贴来,并用草书抄稿子。

⑤1954 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语,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钟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又回复书信来往。

⑥傅雷的认真,也和他的严肃一样,常表现出一个十足地道的傅雷。有一次他称赞我的翻译。我不过偶尔翻译了一篇极短的散文,译得也并不好,所以我只当傅雷是照例敷衍,也照例谦逊一句。傅雷怫然忍耐了一分钟,然后沉着脸发作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我当时颇像顽童听到校长错误称赞,既不敢笑,也不敢指出他的错误。可是我实在很感激他对一个刚试笔翻译的人如此认真看待。而且只有自己虚怀若谷,才会过高地估计别人。

1.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多样,请以第②段为例进行分析。

2.第③段别人说傅雷“孤傲如云间鹤”,作者回家常和钟书研究:他像老虎。而他自己却自比为而他自己却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有如此之比?

3.杨绛擅长通过一些生活琐事来展示人物性格,这在《老王》一文已有所见,请分条概述本文④⑤⑥三段所写之事。

4.请根据全文概括傅雷的性格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阿慧的《炸豆,完成

炸  豆[1]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A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B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

2.品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品析A句。

(2)B句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⑨段写到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4.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略无处(        )

(2)王命急宣(        )

(3) 晓雾将(        )  

(4)未复有能其奇者 (        )

(5)互相轩(        )

(6)鸢飞天(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