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黑发底下 ⑴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⑵年...

认真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黑发底下

⑴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⑵年轻时,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地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油亮油亮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⑶小时候,我们一家在黔南山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天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一只杏儿大的杯子已经善解人意地倒上酒立在了他面前。他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放下了,又端起吸了一口,滋溜有声。直到饭吃完了,酒喝尽了,脸变红了,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累也被一阵风消解走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哟,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⑷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⑸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瑟瑟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⑹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易察寻得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⑺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拔,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自鸣得意的秘密。

⑻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⑼后来,父亲被癌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千篇一律地吃药、打针,不厌其烦地化疗、放疗,头发快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了帽子。不知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中间有些落寞。

⑽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⑾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了,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 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稗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快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⑿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⒀但岁月如箭,一经射出,拒绝回头。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2月27日第15版,简默作,有删改)

1.文章以父亲的头发为线索展开叙述,仿照示例,在空白方框里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

(瞥见白发)——_______——_______——(掉光头发)——______

2.与第⑦段“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中“秘密”相照应的句子是    

3.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⑴逼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5.第③段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6.“我”和弟弟的“秘密”被父亲轻淡地揭开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扣紧文章的最后三段,以“我”的口吻“父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

7.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1.抢拔白发疯长白发(停止拔发)想种黑发(渴望种发) 2.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3.运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方法,突出山区冬夜的冷寂无聊,为下文兄弟俩替父亲拔白发一事做铺垫。运用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的方法,表现父亲回忆往事时心情的愉悦。 4.(1)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2)黑发底下是白发,是脱落 (3)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4)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5.写出母亲的辛劳和对父亲的爱,衬托父亲的形象;侧面写出了家庭的温馨。 6.示例一:父亲,看着您渐渐老去,一份伤感涌上心头。年幼时,顽皮的我们只会欺骗您,却来曾体谅您的艰难,现在想来十分愧疚。我衷心地期盼您能健康快乐,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示例二:父亲,您渐渐老去,而我却无力阻止岁月的匆匆。回忆幼时,自己顽皮无知,不懂体谅您的艰辛,也无法理解您的苦心。如果可以,我希望您能像过去-样充满活力,健康快乐。围绕三点:①对父亲韶华已逝的伤感。②对自己少时顽皮行为的愧疚、自责。③对父亲重焕生命活力的期盼。 7.含义: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却又无法将其留住的遗憾;对父亲生命终将逝去的悲痛。(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作用: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提炼概括能力。“仿照示例”在这里的具体含义就是:①每 个空格要填四字短语;②四字短语中的后两字和头发有关。理解到这两点,写出的答案才会符合要求。仔细阅读文章,以“父亲的头发”为线索梳理文章的内容,提炼概括,按要求概括成四字词语即可。 点睛: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照应的掌握能力。为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 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 铺垫,这种设计安排就是“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 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就本题来说,从前两种方法 中找出一例准确概括即可。 3.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时要注意扣紧文章主题、情节、人物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标题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题目深层义,往往与中心相联系。结合文章发内容和主旨来理解,题目“黑发底下”指的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是白发,是脱落;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责任;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本文主要是写“父亲”,而第三段却写了“母亲”,从中找到作者描写“母亲”的语句,根据“母亲”的行为与“父亲”的关系,来体会“母亲”对“父亲”的感情,理解“母亲”对这个家庭的付出。从写法上来分析,写“母亲”也衬托了“父亲”的形象。 6.本题考查学生补写人物心理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抓准以下几点要求:①“我”此时的情感是复杂的,有伤感,有愧疚,同时还有期盼;②要使用第一人称来写;③要直抒对父亲的多种情感;④考虑到“一段话” 的要求、字数。 点睛:本题是对补写人物心理的考查。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注意要符合人物性格,符合当时情况。 7.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结尾句子作用的分析。记叙文结尾的句子或段落作用:①画龙点睛,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文题);④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答题格式可以固定为:在内容上,起到……;在结构上,起到……。内容的作用包含“含义、思想感情”,结构的作用包含“呼应、过渡、伏笔、铺垫、总领、总结等。最后一段文字简洁凝练,从“岁月如箭,一经射出,拒绝回头”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感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选文第一、二段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         之情。

2.在事过30年之后,作者还记得长妈妈为“我”买书的时间、穿着打扮以及书的包装,这些细节说明了什么?

3.阿长买的《山海经》装帧并不精美,印刷质量也很粗拙,但作者为什么说它是自己“最为心爱的宝书”?

4.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描写长妈妈在买到《山海经》时的心理活动。

 

查看答案

王罴性俭率

王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

(选自《周书王罴传》)

【注释】①王罴(pí):北周大将。    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   

③舂爨(cuàn):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有客与罴食瓜   食: ______    

⑵及瓜皮落地  及: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

3.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三峡》,完成下面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也:_______     ②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___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回答后面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归园田居(其三)》表达了陶渊明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表现了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 《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是田园诗,这两首诗都将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

C. 《归园田居(其三)》中“带月荷锄归”的“荷”是扛着的意思,《游山西村》中“从今若许闲乘月”的“若”是你的意思。

D.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看出作者乐在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一种惊喜之感。

 

查看答案

古诗默写。

(1)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

(2)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3)《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平乐 村居》中表现儿童活泼可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6)请写出一联描绘“月”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