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鹊巢》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鹊 巢 任崇喜 北方冬日,天寒,地冻,风硬,叶...

阅读《鹊巢》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鹊   巢

任崇喜

北方冬日,天寒,地冻,风硬,叶落,树们只剩下赤条条硬朗的枝干。冬日好像铺开了一张宣纸,树用枝干勾勒淡墨的线条,怎么看都是一幅画,干净磊落,骨感十足,写意着一种简约朴素的美。

这时,树上的一个个鸟巢便藏不住了,露出真面目来,黑不溜秋的。仿佛是哪个临摹国画者,一不小心蘸多了墨,滴落在树杈间,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鸟窝,妙然天成。

其实,说它们像国画中的墨团,倒不如说它们更像冬日的草们,抖抖索索团结在一起,一丛丛,蓬松着,完全不顾形象。

这样的情景,在平原,从头年深秋,一直到来年仲春,时常会看到。

这些鸟巢,多是喜鹊巢。乡村大道的两旁,多栽着杨树柳树。 就像许多人家一样,喜鹊也喜欢把家安在大路边,热闹的地方。喜鹊是喜欢与人亲近的鸟儿,居家房前屋后的树,就是它们的根据地。靠近树梢处,喜鹊巢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不一而足。没有谁来规划,鸟儿凭着自由的天性,衔来细碎的树枝,横七竖八地搭起来,便是自己的家,安顿着温暖。

走在有树的道上,我常常抬头看树上是否有鸟巢。经常,我的目光穿越一排又一排树梢,只看到枝条在天空恣意地抒写着,没有我所渴望的鸟巢。即便看到鸟巢,我也常常想里面是否还眠着鸟儿,很想看到喜鹊自巢间飞蹿而起。

北方的冬日,色彩单调,连天空也少有内容,需要一些灵动来调剂。此时的树上,没有什么比鸟儿更能吸引你。幸运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成双成对的喜鹊停在树上,用动听的声音鸣叫着。在冬日里,它们传递着自己的语言,说不清是在舞蹈、交谈还是歌唱,看上去温馨而又浪漫。

这吉祥的鸟儿,让你忘记冬的寒冷;因为这鸟儿的声音,你就觉得这个冬天有些异样,蔓延着生机,蔓延着温暖。

记得从前,成群结队的它们,在纷披的枝叶间翻飞跳跃,占据着每一棵树的最高枝,放声高歌。从清晨到黄昏,它们一直闹着,乡村因为它们而喜气洋洋。

“喜鹊喳喳,灯盏结花,喜事到家”,“喜鹊叫,喜来到”。喜鹊喜鹊,名中带喜,蕴含吉祥。对于它的名字,《本草纲目》这样阐释,一是“鹊鸣,故谓之鹊”,一是“灵能报喜,故谓之喜”,合起来,就是人见人爱的喜鹊。

《禽经》上记载,喜鹊“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似乎只要它一出现,便会带给人们好运。牛郎织女在银河上相会,需要喜鹊在七夕搭建的“鹊桥”。不少贤儒将喜鹊的喈喈叫声誉为圣贤之声,甚至为此“玄衣素衿”。黑白相间,是喜鹊的衣着色彩。那黑,其实是钢蓝色。

与喜鹊有关的掌故,有很多,如在国画中,两只喜鹊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而民间吉祥图案,如鹊登高枝、喜鹊登梅、喜上眉梢……更是囊括了人生之福。

如今,鸟巢离我们愈来愈远了。没有了鸟巢,自是难得见到活泼泼的鸟儿。忽想起吴冠中的画作《小鸟天堂》。“杂色小鸟,不知是何鸟种,只需能藏于枝杈间,时隐时现,随兴点染,便是天堂”。纵横交错的墨线,构筑了一个大千世界。那流动的墨韵里,藏着的,何尝不是彩点斑斓的梦呢?

天堂就是家。树上有鸟儿的巢,巢是鸟儿的家,一个和我们的家一样的家。这样想着,黑黑的鸟巢便泛着细腻的温暖,有着真情的光芒。可是,喜鹊能守着家园,过一份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而又有多少人,奔波于异地他乡,受尽颠簸折磨?

暮色渐起,倦鸟归巢,冬日这张宣纸上的暖意渐起,而我的心中却不免生出一些小怅然。                

                           (选自《 人民日报海外版 》  有删改)

1.说一说文章第一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章相关段落,思考作者笔下的鹊巢有何特点?

3.文章题目为鹊巢,却用了大段笔墨写喜鹊。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4.说一说文中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及其作用。

因为这鸟儿的声音,你就觉得这个冬天有些异样,蔓延着生机,蔓延着温暖。

5.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说一说文章最后一节的作用?

 

1.①写出了冬日简约朴素干脆利落的特点②勾画了鹊巢的背景③为下文写鹊巢做铺垫或引出下文对鹊巢的描写。 2.①从形状上看,蓬松,不顾形象②从颜色上看,黑不溜秋③从精神感受上来看,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3.①鹊巢是由喜鹊“凭着自由的天性”搭起来的,是喜鹊的家,安顿着温暖。 ② 由喜鹊守着鹊巢守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与人奔波异乡,受着颠簸折磨相对比 ③进而引出文章的主题。 4.①蔓延本意是指像蔓草一样生长②在句子中是指鸟儿的叫声让冬天充满了生机和温暖。 ③作者用了反复的手法,④表达了对喜鹊的赞美和喜爱。 5.结构上①用环境描写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②承接上文人们不能像喜鹊,守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奔波于异乡的感慨。 内容上③写出了北方天空的简约朴素之美。 ④借心中的“小怅然”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开头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④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⑤如果开篇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本题解答,结合文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条列出即可。 2.试题分析: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本题可以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筛选概括即可。 点睛: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括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层次恰当,内容涵盖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文章的写作手法。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解答。注意分析本文采用的类比的写法即可。 4.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结合全文故事内容分析理解。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根据具体文章判断即可。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还有引发读者的想象。结合文章联系上下文解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余显斌的《友情不应两败俱伤》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十五岁时,正读初三,我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班长。那种感觉,只有三个字:爽歪歪。

②当上班长,得发表任职感言。

③我站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说,这一刻,我很幸福,我发誓,我会带着全班,夺得全校的文明班级称号。我的话,赢得了一片掌声。

④可是,铁姐们儿朱芷却没鼓掌,假装睡着了。

⑤下课,张逸跑到我跟前白着眼道:“班头,那样的狗屁死党,踹了。”当时,张逸是副班长,所以,我们俩志向道合。

⑥张逸另一个对朱芷不满的原因,是朱芷拿了她的一支笔。

⑦那支笔很好看,是张逸书法竞赛时得的。可是,不久就不见了。也就这时,我发现,朱芷也有这样的一支笔。

⑧于是,我悄悄告诉了张逸。

⑨当时,我的心里暗喜,觉得自己班头在望了。

⑩是的,张逸当时也想竞聘班长。

她曾私下里对我说:“莫颜,让我们公平竞争吧。”说着,指头一弹,“嗒”的一响。那一刻,我心里一沉,知道自己一定会输,因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朱芷都比我突出。

我想当班头,特想当班头,那多出彩啊。

我想,我得盯紧了,赶紧找找朱芷的死角,给她致命一击。

朱芷落选后,每次见我,态度都冷冷的。

我当然不能,因为我是班长,是全班的领导,领导得大度。一次,我赶上她,特意套近乎道:“朱芷,我们一块走吧。”朱芷轻轻一笑,没回答。张逸后来说:“妒忌。”还说,我当选班长,全班53票,唯一少朱芷一人。

张逸从大局着想,喟然长叹:“有这样一个爱拿别人东西的人,班头,我们想当文明班级,不可能的。”说完,她悲天悯人地摇摇头。

本来,张逸偷笔的事,张逸准备上报老班的,被我拦住了。张逸狠狠哼了一声,说饶了她一次。事后,没在班上宣传,仅限于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说说罢了。即使这样,对朱芷仍然十分不利。

不利的表现,第一,她竞选班长失败。

第二,大家都冷着她,好像她身上有细菌一样。她从大家旁边走过时,大家都纷纷让开。

她无法在班上呆下去,转到了另一个班。

她走时,大家没人理她,也没人去送。外面,只有小雨在不停地下着。

张逸的笔,后来得知,是她小弟弟拿去了。

一次,她回家写作业,小弟弟看见那支笔漂亮,偷偷拿着跑了,到小区的小朋友们面前显摆。显摆结束,不见了,怕张逸修理她,就咬着指头没敢告诉张逸。

当张逸把这些告诉我时,中考刚刚结束,天气炎热的火一样。

我气坏了,质问她:“怎么不早说?”

张逸白着眼睛,很丧气地说,自己也是刚刚知道的。

我们说完,都站在太阳光下不说话,只有树上的蝉儿在一声声地叫,知了,知了!叫得人直想流泪。

老班也是此后听我说的,她一声长叹:“那次学校奖励的笔,是一个制笔公司赞助的。”老班接着解释说,公司老板就是朱芷的老爸。

一刹那间,我明白了,朱芷为什么有那样一支笔。

其实,她当时可以申明啊,为什么就忍了下去?我发了信息给她,询问原因。不一会儿,接到回信:我们是朋友,如果我申明,大家一定会怀疑你是为了竞争班长,故意诬陷我,你怎么办呢?

言外之意,既然有一方要受到伤害,就让自己去承担吧。

那一刻,我泪水流出,第一次,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友谊,就是一方受到伤害时,宁愿遍体鳞伤,也要让朋友全身而退。

这一切知道的还不算晚,因为,高中,我和朱芷仍可以在一起。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4年第23期)

1.本文故事情节简单,但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朱芷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请联系具体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说着,指头一弹,的一响。

(2)只有树上的蝉儿在一声声地叫,知了,知了!叫得人直想流泪。

3.文中交代张逸把偷笔的事在自己的小圈子说了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通常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们学过的课文《最后一课也有的存在,请分别说说《友情不应两败俱伤》《最后一课两篇文章中的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晏子辞赐驾》,完成后面小题

晏子出,公使梁丘据①遗之辂车②乘③马,三返不受。公不说,趣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 晏子对曰:“君使臣临⑤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

【注】①梁丘据:人名。②辂车:大车。多指君王用的车。③乘(shèng):古代称四为乘。④趣:同“促”,赶快。⑤临:治理,管理。

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______________      ②公不说  _____________

其实味不同   __________                   ④盗  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____

例句:臣节其衣服饮食

A 今方来,吾欲辱    B 得无楚水土使民善盗耶

C.是吾剑所从坠      D 至

2.请根据要求,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然 犹 恐 其 侈 靡 而 不 顾 其 行 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 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

(2)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从选文看,身为国相的晏子有哪些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 行

〔清〕 姚 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注】①蘼芜(míwú):香草名。

1.“绿”用得新奇生动,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用课文原句填空。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⑵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__________________,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陆定一《老山界》)

⑶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辛弃疾《南乡子》

⑷商女不知亡国恨,                      。(《泊秦淮》)

《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一句:

                                              

(6)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学校开展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你会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南通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平台?(至少写两种)

(2)开展“爱国主义朗诵会”时,一位同学刚朗诵完《枣核》,另一位同学接着朗诵《最后一课》,请你为二者写一段串连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