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走进天堂的门票》并回答。 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

阅读《走进天堂的门票》并回答。

  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进入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兄弟俩长相酷似,性格各异。哥哥忠诚敦厚,弟弟活泼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哥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贫病交加的父母默默无语,弟弟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长吁短叹“天公无眼识良才”。

  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两个通宵,终于眨巴着眼睛向大儿子开口了:“让给弟弟去读书吧,他天生是个读书的料!”

  哥哥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弟弟手中,并在弟弟身旁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别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它的上面。”

  弟弟不解,问:“那你说这是什么?”

  哥哥答:“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

  弟弟摇着头,笑哥哥尽说傻话。

  开学了,弟弟背着行囊走进了大都市的高等学府。哥哥则让体弱多病的老爸从镇办水泥厂回家养病,自己顶上,站到碎石机旁,拿起了沉重的钢钎……

  碎石机上、有斑斑血迹。这台机子上,曾有多名工人轧断了手指。哥哥打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做一个美丽的梦。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机身进行了技术改造,既提高了碎石质量,又提高了安全系数,厂长把他调进了烧成车间。烧成车间灰雾弥天,不少人得了矽肺病,他同几个技术骨干一起,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改善了车间的环保遭施,厂长把他调进了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他博览群书,多次到名厂求经问道、反复实验,提炼新的化学元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验,使水泥质量大大提高,为厂里打出了新的品牌产品,水泥畅销华南几省。再之后,他便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界的名人……

  弟弟进入大学后,第一年还像读书的样子,也写过几封信问老爸的病;第二年,认识了一个大款的女儿,就双双堕入爱河。那女孩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包,整整两年他没向家中要过一分钱,却通身脱土变洋,“帅呆”、“酷毙了”。进入大四后,那女孩跟他“拜拜”了,他使整个儿陷入了“青春苦闷期”,泡吧,上网,无心读书,考试靠作弊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他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家乡所在市求职,他还有那么一点羞耻感,不愿在落魄的时候回家见父母。经市人才中心介绍,他到一家响当当的建材制品公司应聘,好不容易闯过了三关,最后是在公司老总的办公室里答辩。轮到他答辩时,老总迟迟不露面。最后秘书来了,告诉他已被录用。不过,必须先到烧成车间当工人。

他感到委屈,要求一定要见老总。秘书递给他一张纸条,他展开一看,上书八个大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他一抬头,猛见哥哥走了进来,端坐在者总的椅子上,他的脸顿时烧灼得发痛。

1.你知道父亲为什么决定让弟弟去读书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哥哥的成功的足迹(用示意图)以及成功的原因。

3.大学毕业的弟弟去应聘的公司的老总居然是哥哥,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故事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的哪一句话使你有很多的感受?试找出一句,并谈谈你的感受。

 

1.因为哥哥忠诚敦厚、拙于言辞,而弟弟活泼机灵、口若悬河,父亲认定他是个读书的料。 2.改造碎石机身(碎石工)—改善烧成车间的环保设施(烧成工)—打造新的水泥品牌(科研员)—成为名人—公司老总; 脚踏实地,勤奋好学,积极进取,不断创新。 3.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4.参考示例:“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只有辛勤的付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从“兄弟俩长相酷似,性格各异。哥哥忠诚敦厚,弟弟活泼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本文可以从“改造碎石机身”“改善烧成车间的环保设施”“打造新的水泥品牌”几个角度概括哥哥成功的轨迹。这都是因为他不仅能吃苦,还能够积极思考,所以能不断进步。 3.本题考查学生对情节的把握能力。哥哥把录取通知书给了弟弟。哥哥接替了老父亲的班,开始在碎石机旁工作。他钻研技术,对碎石机技术改造,并改进了车间的环保设施;他创新实验,提高水泥质量,创出新的畅销产品。之后,更是成了全市建材界的名人。弟弟却辜负了老父亲和哥哥的一片苦心。认为进了大学,就是幸福生活的开始,白白浪费了四年美好的光阴,没有拿到走进天堂的门票。通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文章的主题。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能力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紫藤萝瀑布》回答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摩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生死谜、手足情”透露出作者遭遇到什么不幸?

2.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4.文中画线句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包含什么哲理?

 

查看答案

阅读《捕蛇者说》回答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是_____

A/乡邻之生/日蹙        B/与吾/祖居者

C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文中“殚其地之出”的“殚”的意思是_________,“则久已病矣”的“病”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吾不为斯役”一句中“斯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今其室十无一焉”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

5.翻译句子。

号呼而转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分析造成“今其室十无一焉”的主要原因。

7.(1)依据选文,把下列选项按对比的内容两两组合,将它们的字母填入括号内______)(______)(_______

A蒋氏以捕蛇独存           B乡邻之旦旦有是

C乡邻鸡犬不宁             D乡邻非死则徙

E蒋氏驰然而卧             F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

(2)以上三组对比是围绕选文中的哪句话展开的?______

 

查看答案

房奴、拼客、养眼、狂顶、神马浮云、给力……这些“网络新词”会不会出现在中、高考的试卷中,到目前为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它与中国文化背道而驰,有人说,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体现,你对“网络新词”现象是如何理解的,请说一说。(包括标点在内不超过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按原文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比喻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没落的事物终被新事物所代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中发出议论感慨借物兴感,以假设评论赤壁之战胜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中富有人生哲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美好愿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走近名著。

《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