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秋天的黄昏》(丁立梅),回答问题。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

阅读《秋天的黄昏》(丁立梅),回答问题。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③一年四季中,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④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⑥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⑦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①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⑧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⑨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⑩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②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说一说文章第1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妙处。

2.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品读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

①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

②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

4.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三段,作者认为“一年四季中,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1.“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 2.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言之成理即可。 3.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 ② 拟人手法,描绘了秋天黄昏时人与牛的相依为命,不可或缺的情形,更加突出了秋天黄昏的安详与丰满。 4.①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②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在秋天的黄昏沉寂、安静中教人学会不计得失,从不计较得失。③晚开的棉花带给人们幸福和温暖。④人与牛在秋天的黄昏相依为命,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⑤秋天的黄昏炊烟下母亲的呼唤让人微笑,留恋。(写出三点即可得全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关键性词语的深刻含义。“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的“吞”是种拟人写法,写出了城市灯光亮的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此题要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2.试题分析:考查插叙的作用。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作用有二:一是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二是引出对母亲的怀念。此题的作用要从全文把握。 点睛:插叙的作用。(1)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格。(5)突出主题。(6)为下文作铺垫。(7)突出中心思想。 3.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运用的是比喻中的暗喻。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以及童年的欢愉。“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描绘了秋天黄昏时人与牛的相依为命,不可或缺的情形,更加突出了秋天黄昏的安详与丰满。答作用时,要答出人物的心情和对秋天时光的热爱。 4.试题分析:欣赏文句。“一年四季中,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要答出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的原因。此题要通篇考虑,不能断章取义。可从“秋草”“田野”“棉花”“人与牛”等黄昏的景物来分析概括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秋天的怀念》,回答问题。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过来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1.文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2.文中划线句里的加点字“扑”和“抓”用得好,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阅读《巨伯远看友人疾 ,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⑤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⑥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⑦而还,一郡并⑧获全。

[注]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值:适逢,碰上。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败:毁弃。既:已经。汝:你。班军:退兵,军队出征回来。并:都,全。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友人巨伯曰                        (2)不忍             

(3)吾今死矣,子可                   (4) 班军而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本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咏雪》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

(2)撒盐空中差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查看答案

阅读《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杨万里),回答问题。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初夏的时令特点?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①本学期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的中国古代小说经典名著《西游记》的作者是     (朝代)的          

②选出对名著《西游记》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

A. 孙悟空在龙宫索得金箍棒和一身披挂,惹恼了龙王四兄弟,被告到天庭。玉帝派太白金星下界招安,封悟空为“弼马温”。

B. 美猴王为求长生不死,在海上漂泊八九年后,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得法名孙悟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

C. 猪悟能被高太公招为上门女婿,虽然他勤谨能干,不伤害百姓,但因相貌丑陋、食量惊人,又经常飞沙走石、来去无影,所以被众人当成妖怪。

D. 悟空得知“弼马温”真相,气愤之极,打伤太白星,回到花果山。玉帝派哪吒和二郎神下界擒拿,悟空打败天兵天将,直到玉帝封他做“齐天大圣”才暂时作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