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过马路时慢一点,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旅游时慢一点,可...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过马路时慢一点,可以增加安全系数;旅游时慢一点,可以细细欣赏美景;阅读时慢一点,可以精心聆听圣人贤哲的心声;做决定时慢一点,可以考虑周全,做到尽善尽美;……慢,是一种节奏,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请以“慢一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书写分3分,请认真书写。

 

慢一点 读过《西游记》的人,恐怕都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孙悟空不直接一个筋斗翻到西天拿了真经了事,非得辛辛苦苦陪着师傅历尽八十一难呢? 回过头来想一想,若是真经如此容易取得,这真经的的含金量反倒值得掂量。作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佛教思想,其实恰是要告诉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很多时候需要慢慢来! 清代学者周容在《渡者之言》一文中就提到“以躁急自败”之说,若是慢慢赶路,落日之前进城无忧,可偏是心急求快,反倒忙中出错,耽误了行程。一味求快,反而不够稳妥,考虑难得周全,忙中容易出错,欲速则不达啊!周学士的一番感悟,恰恰就是一种遇事得慢慢来的哲学。 历史往往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公元225年,诸葛亮欲起兵北伐,蜀国西南暴乱。诸葛用兵神武,迅速出兵围剿。马谡进言,要想后方稳固,务必慢慢安抚,切忌急于求成。孔明依计行事,七擒七纵匪首孟获,确保了西南的稳定,解除了伐魏的后顾之忧。马谡深谙慢慢来的办事哲学,就是要慢慢的磨掉你孟获的脾气,让你慢慢的了解丞相的胸襟气度,最后心悦诚服。无独有偶,二战期间,希特勒叫嚣用闪电战三个月占领欧洲,可苏联红军偏就不跟你拼快,他们采取敌进我退,敌疲我扰,敌退我打的游击战术,硬是用西伯利亚的寒冷天气把德军慢慢的困死。 越是在紧要关头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快固然会有立竿见影之效,但慢往往能解决实际问题。东西方的战争典范,恰恰就在证明,不要一味求快,要慢慢观察,慢慢思考,慢慢发现,才能了解事物彼此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胜利来得太快,成功来得太易,往往会掩盖各种隐患。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是一种冷静,是一种深思熟虑,更是一种处事的气度与艺术。 现实也能证明这个问题。姚明在2001年以状元身份登陆NBA,但是很快就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对抗中茫然而无所适从。他赶紧和教练沟通,指出火箭队一味求快的战术体系让他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教练接受了他的建议,改变了球队的进攻风格,开始推行阵地战,除去抢断,大多时候都要等姚明回到前场再开始进攻。当时火箭队的进攻速度是整个联盟里最慢的,而姚明的身高和臂展优势却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姚明迅速成为联盟中仅有的场均20+10的五人之一。 很多人往往因为盛名所累,以为赶紧展示自己才能够显示自己的价值。姚明很清醒的意识到慢是一种立身之本,总是跟着别人的节奏跑,就永远被动的挨打。必须慢下来,用适合自己的节奏比赛。只有慢下来,才能更加稳妥的防守,才能发现对方的弱点,才能找到更好的机会,才能让自己的优势完全体现出来,进而主宰比赛。 曾几何时,我们的生活开始流行快节奏,结果让我们不得不在疲于奔命中终日忙碌,连衣食住行都不得安宁。快餐让细嚼慢咽的享受变成了奢望,快递让含情脉脉的等候变成了虚无,快车则让闲庭信步的优雅荡然无存。行色匆匆里,每一个人面色凝重,步履沉重,心情压抑,每一个人似乎都成为了快节奏生活的奴隶,为什么不慢一点呢? 当然我们也不是要走另一个极端,干什么都要慢。该果断的时候得果断,该出手时得出手,但是很多时候,还是慢一点好啊!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马儿哟,你慢些走,慢些走……” 【解析】材料属于“现象+提示语+命题”类型,首先给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反映要“慢一点”的现象,并揭示了要“慢一点”的原因。省略号的作用在于暗示我们除此之外应该还有很多方面都应该慢慢来,可以了解到命题者的意图在于告诉学生:不要急于求成,成长需要慢慢来。 学生在写作时,不能仅仅从“慢一点”的字面意义思考,单一的扣住材料所讲到的“慢一点”的几点意义去行文,而应该深层次的结合材料与自己选择的写作内容,尤其是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片面的追求“快”的浮躁的社会心态来进行分析,求“快”固然有很多好处:比如立竿见影,体现时代特色,体现高效率等等,但是一味求快往往不稳、不妥、不全,而慢则能细心观察、严密思考、用心体会、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弥补与改进。切忌简单的结合材料及其提示语去表现凡事应该“慢一段”才能做好,或是把材料的几点认识作为自己的观点加以阐述。要能充分体现对“慢一点”的思考,表达出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独特理解。 点睛:这一题目带有明显的叙事性和抒情性,适合写记叙文和边叙边议的散文。如写记叙文,为避免简单化的“一事一果“的写法,可采用”一事”详写、同类事略写的方法,一定要插入必要的议论。如写散文,则要注意“多事“对”这样“的指向性,揭示其长大的内在联系.采用此文体,做到“一线贯穿,形散神聚”是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①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⑧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1.作者笔下的扁豆花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作者说“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这其中的“且开且落”与“且落且开”内涵上有什么异同点?

3.第七段中哪一句话与第四段中划线部分内容相对应?简述理由。

对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花,写花下的老妇人,再写郑板桥的对联、查学礼的诗,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渴望倾听

马亚伟

    ①看过一篇小说,大概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和别人打赌,把自己关在一间屋子里,如果他能在十年间不和外界有任何接触,就可以赢得一笔巨款。于是,他开始了一个人的幽居生活。熬过了漫长的十年,最后,他终于坚持到约定的期限。但是,他却放弃了巨款,悄然离开。只留下一封信。信中说,十年来,他饱尝了孤独的痛苦,寂寞的摧残。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拥有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感情交流。于是,他重新融入人群,开始新的生活。

    ②可以想象,一个人的幽居一定会如同在沙漠中独行,满目荒凉和绝望,内心巨大的空洞会把人吞噬掉。人生存的精神支柱,人最殷切的愿望,应该是在与别人的交流中获取丰富的生活体验,从中收获情感的源泉。

    ③与人交流,人生码头才会百舸千帆,丰富多彩。

    ④也听说过不同领域的一些艺术大师离群索居,进行艺术创作。可是,再孤独的创作,也需要与欣赏者沟通。梵高、卡夫卡,这些人有着超越时代的艺术才华,他们的作品都是在他们去世后才引起了轰动。其实,只是上帝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们提前很多年来到这个世界,让他们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姿态寂寞地面对世人。不过,他们孤独地创作不息,正是因为他们要宣泄,要表达,要沟通,要交流。因为他们知道,一定会有一颗虔诚的灵魂聆听他们的独吟、呐喊、甚至咆哮。总会有人听懂他们,即使是很多年以后。

    ⑤古人遁隐田园山林,与嘈杂的红尘隔绝,与污浊的官场隔绝,可并不是和人隔绝。陶渊明隐居后,还会和农民一起其乐融融地劳作,“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芳邻”。孟浩然喜欢田园生活,闲暇时,他会和农人一起“把酒话桑麻”。王维一个人独往于山林中,偶然遇到个林中的老翁,还会“谈笑无还期”。

    ⑥沟通交流是每个人的愿望。即便鲁滨逊漂流到孤岛上,尚且需要一个“星期五”来作伴。

    ⑦我们平凡百姓,更加需要与人沟通交流。一颗孤独的灵魂不能走得很久很远。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的行走,没有人扶持关照,我们的脚步会沉重如铅,一个人的空间,也必定狭小如囚笼。

    ⑧正是因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愿望如此强烈,通讯技术才得以飞速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极为便捷的交流方式和途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⑨每一颗心都渴望倾听。让我们搭建一个心灵的城堡,倾听每一颗心的跳动,为自己,为他人。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讲了一篇小说的内容大概,有何作用?

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傅雷曾说:“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请结合选文相关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归鉞,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鉞,父大怒逐之。鉞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鉞依依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鉞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鉞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 鉞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选文有改动)

鉞:人名。②致:送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⑴由失爱鉞_______  ⑵________

   _______     ⑷母又复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点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父大怒逐    B. 渔人甚异

C. 怅恨久    D. 固以怪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鉞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赏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段介绍“瓷器”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⑴运用下定义、分类别两种说明方法。

⑵不超过100字。

①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其发明是汉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②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③瓷器以高岭土、长石和石英等为原料,经混合、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制品。

④瓷器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明状,音响清彻。

⑤瓷器以青瓷、白瓷和彩瓷为主要品种。

⑥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瓷窑有越窑、邢窑、汝窑、景德镇窑等十一处。

⑦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有取土、做坯、画坯、上釉、炉烧等十四道工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