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 ①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一张白纸,用笔在上面点一个黑点,拿...

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

    ①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拿一张白纸,用笔在上面点一个黑点,拿给人们看。接受这个试验的所有成年人,都毫无例外地回答:“一个黑点。”可是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回答却是多种多样的。“这是一顶小草帽!”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这样说。“不,这是烤糊的面包片!”另一个声音喊。“不对,这是一只捏扁的臭虫!”第三个声音纠正道。

    ②为什么孩子看到的和成年人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幼稚的孩子没有固定模式的心理枷锁,思想没有框框,能够自由地驰骋。而随着生活的积累和受教育的深化,人们逐渐变得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这样,思维就受到种种牵制和羁绊,思路变得狭窄起来。

    ③思路狭窄了,创造力必须受到影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过这样一句话:“发明和发现存在于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有想到过的东西之中。”怎么才能想到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呢?这需要对大脑有某种“震动”,就好像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想到万有引力一样。面对这种“震动”,不是每个人都能萌发创造思维的。还必须打破锁闭我们心灵的“心理枷锁”,才有可能产生萌发创造性的反应,提出崭新的观点和主意。什么是限制人们创造思维的心理枷锁呢?

    ④首先,什么事都要找出正确答案。几乎从入学的头一天开始,老师就告诉我们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正确答案,这话自然不错。可是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思考的目标是为了得到一个潜在的惟一的答案,而这个目标往往是书本上的、现成的、前人的经验总结。思维的结果,还是别人的东西。

    ⑤事实上,许多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正像法国哲学家爱密勒·查蒂埃说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只有一个主意了。”

    ⑥其二,“要合规矩”。有些人总是不敢越陈规旧习半步,还有些人遇事总是告诫自己:“要实际些,别异想天开。”正是这种来自心底的声音,扑灭了许多创造理想之火。

    ⑦其三,怕被别人当傻瓜,怕出错,强烈的自尊往往成为束缚创造力的阻力。

⑧其四,“那不是我的专业”,“我没有创造的天赋”,这两种想法同样是心理枷锁。许多人由于不是自己的专业,停止了自己的创造性,许多人怀疑自己的天赋,不敢有创造的设想。我们处于改革的时代。改革的大潮正冲击着这些窒息思维的心理枷锁。只有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才能开拓、进取、创造,才能充分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画线的“这样”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变得遵循各种陈规去思考和行动。

B. 文中画线的“这两种想法”是指“那不是我的专业”和“我没有创造的天赋”。

C. 作者在文中重点阐述了只有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才能开拓、进取、创造,才能充分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的观点。

D. 作者在分析限制人们创造思维的心理枷锁时,列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是按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引用了一个试验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兴趣,引出本文的论题,而且该试验可以作为论据论证论点。

B. 文章第③段运用举例论证,举了牛顿看到苹果掉落想到万有引力的例子,论证 “思路狭窄了,创造力必须受到影响”。

C. 文章第⑤段运用道理论证,阐述了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为此我们要大胆打破心灵枷锁,发挥我们的创造力。

D. 全文从现象到本质,探究束缚我们创造力的真正原因,也有力地论证了题目中提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

3.结合选文,说说你认为如何才能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培养我们的创造力。

 

1.C 2.D 3.做什么事不要一味只追求惟一潜在的答案,敢于打破常规,不要怕出错而束缚创造力,要追求在寻找结果时的不同方法和途径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作者在文中重点阐述了只有打碎这些禁锢心灵的枷锁,才能开拓、进取、创造,才能充分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的观点” 分析理解不恰当。着重分析的是“限制人们创造思维的心理枷锁”有哪些。 2.试题分析:D项“全文从现象到本质,探究束缚我们创造力的真正原因,也有力地论证了题目中提出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 说法不正确。“横向思维与心理枷锁”只是论题,不是论点 3.试题分析::解题此类开放性试题:1、要紧扣文章的主旨;2、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3、有时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4、要作出辨证的分析,思想观念要健康向上。答案:做什么事不要一味只追求惟一潜在的答案,敢于打破常规,不要怕出错而束缚创造力,要追求在寻找结果时的不同方法和途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燕将攻齐聊城,拔之。或谮之燕王,燕将保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为陈利害曰:“为公计者不归燕则归齐今独守孤城齐兵日益而燕救不至。将何为乎?”燕将见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我自刃!”遂自杀。聊城乱,田单克聊城。归,言鲁仲连于齐王,欲爵之。仲连逃之海上,曰:“吾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鲁仲连:齐国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谮之燕王(有人)    B. 利害曰(陈述)

C. 欲归燕,已有(空隙)    D. 与人我(杀)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为 公 计 者 不 归 燕 则 归 齐 今 独 守 孤 城 齐 兵 日 益 而 燕 救 不 至

3.结合选文,说说鲁仲连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下小潭______    (2)百许头______

(3)其境过清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 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 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冽”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 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初中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常常令我浮想联翩,获益良多。鲁迅的《藤野先生》让我仿佛听见那位良师抑扬顿挫的教导;高尔基的《海燕》让我恍然看见那群海燕矫健无畏的英姿;(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一听到节奏强劲的音乐,他时常会随着节拍舞姿优美地跳动起来,原来他竟然是个深藏不露的舞迷。(将“时常”换为“就”)

B. 超过九成以上的市民认为类似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应该被处罚。(把“超过”或“以上”去掉)

C. 广佛肇城轨向东对接广州、南海,向西连通肇庆,三水因而成为在广佛肇经济圈中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改“凸显”为“明显”)

D. 在广大热情人士的关心帮助下,使他的身体陕速地康复,并开启新的生活。(删去“使”)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谈论东坡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B. 漫步这里的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厚淳朴的苗家风情及风姿绰约的民族歌舞给景区增添了人文情趣。

C. 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对它趋之若鹜

D. 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