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体验了,才明白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

题目:体验了,才明白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体验了,才明白 你见过自动售货机吗?在文化宫广场周围出现了一种新玩意儿——它的样子很像现在的冰箱,方方正正地立在地上。透过玻璃门能清楚地看见一排排货架上摆放着各种食品:有绿箭口香糖、摇摇乐、爽口糖、“乐事”薯片……这些“小零嘴”排得整整齐齐的,像一排排花色的小士兵。它的出现引来了许多好奇的目光,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奶奶都对它充满了兴趣。 每次上学放学经过这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看它,脑子里总会冒出一些奇怪的小问题:这里是不是住着隐身的机器人呢?它怎样把人们需要的食品运出来呢?我们付了钱后它怎样找零呢?会不会计算错误呢?这些问题在我脑子里藏了很久了,我真想去探个明白。一天放学后,在我的怂恿下,妈妈答应让我亲自去体验一下。 我们在自动售货机前停了下来,妈妈和我就认认真真地读使用说明,我没等读完就挑选起自己想要的食物。我选中了一包“摇摇乐”,下面的标价是一元。妈妈给了我一元硬币,让我自己去买。我先把塞进投币口,只听“哐?R”一声,钱就滚进了它的“肚子”里。接下来怎么办呢?我看了妈妈一眼,向她求助。妈妈让我看清“摇摇乐”的货号,我一看是“E7”,于是就在右边的按键上输入了货号——“E7”,随即耳边传来机器运物的声音,我赶紧往货架上看,只见白色的轨道慢慢地旋转,我要的货物也慢慢地向前移。门紧锁着,这货怎么送出来呢?“嘭”的一声,货物从高空掉下来。我好紧张呀,赶紧把手伸进取物口,嘿嘿,“摇摇乐”被我“拖住”了,我心里得意极了。 第一次尝试获得成功后,我好不骄傲,自动售货机也没什么神秘的。妈妈让我为她买一包“绿箭”口香糖,我回想一下第一次尝试的经验,勇敢地接受了妈妈的第二次任务。妈妈给了我一张崭新的十元人民币。我一想,这次可不一样了,用的是纸币,而且还要找零。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再次挑战。我把十元钱插入收币口,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嗖”的一下,钱被卷了进去,我赶紧缩回手,好险呀!我的手可不止这十元钱呀!我傻愣愣地站着,等我回过神来,口香糖早已在取物口了。找零呢?我赶紧把手伸进退币口,把里面的零钱掏了个一干二净!呵,还多了一元呢!真是个希奇事! 我们拿着买的东西一路回家,心里喜滋滋的。虽然只是买了两件小东西,可我觉得自己仿佛干了一件大事情! 【解析】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这个作文题目范围广,只要仔细观察生活,从自己平常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都能很好地表达。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明白”一词,作为命题中的核心词,成为我们审题与立意的关键:明白什么?是一个道理,还是一种感悟,或者是某种情感?明白后的意义是什么?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帮助?“体验”,提示我们要写出“明白”的过程:“体验”为经过努力,达到理想的结果,可以展现“明白”的心理变化历程,也可以用几件事来展现“明白”的发展阶段。从自身成长来说,可以写:明白成长需要独立,明白成长需要各种经历和体验,明白成长还需要责任感;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来说,可以写:明白信任的珍贵,明白宽容待人更能赢得理解,明白沟通是连接心灵的桥梁等等;从感悟生活的角度来说,可以写:明白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明白幸福就在身边某个细微的角落,明白慢下来,生活会更美好等等.当然,在我们这个时期更离不开各种真挚的情感:渐渐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用心良苦,渐渐明白对待父母我们更需要感恩和回报。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1025日,上海首批获得资质证书的8名街头艺人在静安嘉里中心广场上岗.在此之前,市演出行业协会委托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机构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加以辅导,街头艺人不是流浪者、也不是乞讨者,他们必须具有专业的表演技能,且文明素养要与城市形象相匹配.在一个月的试点演出期间,他们均需按照持有证书、规定时间、指定区域的要求进行表演活动.

材料二:一些新兴的表演形式,在没有获得社会认可前以街头艺术的形式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一些公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文化,也可以以街头艺术的形式得到发展和传承.同时,街头艺术的表演收费低廉或采取自愿捐赠的形式,对经济能力有限的公众而言足其文化娱乐的很好选择.许多街头艺人也通过街头表演赢得公众和社会认可,获得了演出邀请和发展机会;街头表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底层艺人的生计问题,成为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1)根据材料判断,以下不属于上海市首批街头艺人特征的是________

A.持证上岗    B.定时定点演出    C.向所有观众收取报酬  D.表演专业富有吸引力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上海试点街头艺术的积极意义。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表示,今后街头艺人表演的指定区域会常有变更,根据材料和生活经验,以下哪两项符合街头艺人表演指定区域选择的条件._________

A.大牌云集,能吸引高端人群.    B.场地开阔,可以搭建正式舞台.

C.人流适中,演出不会造成拥堵.   D.年轻人多,对新事物接受度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说,你听

①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nè、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她的提问方式极为温和。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②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在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新同学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甲)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③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④接着,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⑤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乙)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⑥她大声说“好”。

⑦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⑧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⑨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⑩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丙)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⑾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我以前听你讲了许多。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⑿“她的头发天生得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⒀“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⒁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细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选自《小小说选刊》,有改动)

1.根据第一段的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内容,请简要概括相关情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拒绝学校照顾,坚持上课直到退休。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四段加点词“若无其事”四个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4.对文中四句划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句表现了老师对新同学的观察细致入微以及她独特的教学艺术。

B. (乙)句表现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专心听课,对学习内容有了领悟。

C. (丙)句体现了学生在看到老师病情之后难以抑制的伤心与后悔之情。

D. (丁)句通过对老师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老师对教学工作的无限热爱。

5.结合全文,体会本文标题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          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báshè。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文字有改动)

1.根据拼音写汉字:báshè          

2.根据上下文,填入第3段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    所以    B. 一方面     一方面

C. 即使        D. 要么      要么

3.上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追求优秀,作者在4-6段提出了三条建议:

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

A. (俄国)门捷列夫: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B. (英国)赫胥黎: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定痛苦与忧愁的锻炼价值。

C. (法国)大仲马: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D. (爱尔兰)萧伯纳: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七擒孟获

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1)所服,于是令生致之。既得,亮使观于营阵,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止如此,定能胜!”亮笑,心知获尚不服,纵之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欲释获。获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于是亮进军,南中平。

【注】①夷汉: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和汉人。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1)使观于营阵________________    (2)不知虚实 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令生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擒孟获后,为了让孟获降服,诸葛亮所做的努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南中平”原因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率军在南中“所战皆捷”,战无不胜。

B. 诸葛亮擒获了孟获,让南中人失去了主心骨。

C. 诸葛亮运用了攻心策略让孟获和南人主动归顺。

D. 诸葛亮代表着天威,南中人根本不敢去反抗。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云而岩穴暝  __________  (2)溪而渔     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朝而往,暮而归”写出了作者纵情山水,无心朝政的状态。

B. 滁州四季变化无穷的山水之景让作者陶醉其中,感到无限的乐趣。

C. 选文第二段的内容突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 本文与《小石潭记》都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心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