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劈柴

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使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了,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出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的“温暖”的含义。

2.选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5.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1.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2.这句话写屋里冷,从侧面写出母亲在家里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的自责埋下伏笔。 3.一是看到母亲蜷缩在被子里,不想吃东西,心里既难受又自责;二是赵大爷的一席话触动心扉,使作者感到内疚,对不住母亲。 4.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照顾“我”生病的母亲,送劈柴给“我”;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他能发现母亲生病,叫“我”去生火,去他家拿劈柴。 5.示例:强调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伴和照顾他们。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1.“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标题含义:1.题目本身义。指文中的某样物品(题目为名词时多见);文章中的某个情节(题目为句子时多见)2.题目深层义。3.与中心的关系。本文“温暖”一是指赵大爷的帮助所带来的温暖,二是指“我”愧疚后感到了沉甸甸的亲情。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为:一、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三、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四、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五、推动情节的发展。本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屋里黑而冷,从侧面写出了母亲独自在家的无助与孤单,也为作者自责埋下伏笔。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赵大爷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还是一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注意结合原文内容概括分析。 点睛: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得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当父母老了的时候,子女更要对父母负起责任,尽量在父母身边尽孝,多陪伴和照顾他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济南的冬天》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①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镇上一道银边。②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概括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它的特点。

2.“最妙是下点小雪呀。”请归纳一下文中描述了几方面的妙处。

3.文中“这件花衣”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的“肌肤”是______

4.句子赏析。

(1)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与友行 ____

(2)去后至 ____

(3)相委而 _____

(4)下车之 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 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 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 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2.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触景生情,既写出了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放眼山川的宽阔胸襟。颔联完全是写景。其中“正”“悬”点示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或表达乡愁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默写。

(1)、《观沧海》显示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秋思》中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氛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据课文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君直到夜郎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4)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子骂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草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