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使人们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他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外出打工的父母,盼着他们快些回来。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有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山的重峦叠嶂,奇松怪石,令人惊叹,真是巧夺天工。
B. 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的大笑。
C. 文学作品凝聚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和无比的智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D. 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遇见,是一个十分神奇的词语。古往今来,无数次遇见,带来无限美好的故事。宗璞因为遇见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重新唤起对生活的信心;海伦·凯勒因为遇见安妮·莎莉文老师,她的生命才创造了奇迹;鲁迅因为遇见《山海经》,于是开启了他丰富而奇妙的文学想象。
请以“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析】
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1.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
2.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
3.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4.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
5.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阅读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①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屈原既绌②。
……
顷襄王怒而迁之。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⑤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⑥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属(zhǔ):写作。②绌(chù处):通“黜”,废,罢免。指屈原被免去左徒的职位。③察察:洁白的样子。④汶(mén)汶:浑浊的样子。⑤皓(hào)皓:莹洁的样子。⑥温蠖(huò获):尘滓重积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
⑴争宠而心害其能(________) ⑵安能以皓皓之白(________)
⑶苟富贵(________) ⑷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王甚任之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B. 平伐其功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C. 非我莫能为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 乃作《怀沙》之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记叙了屈原充满悲剧性的一生,请根据选文说一说其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