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说明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

阅读说明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选自《生物入侵者》)

1.根据第①段的表述,给“生物入侵者”下一个定义。

2.第②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③~④段的主要内容。

4.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试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1.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并对新的生态系统产生破坏的生物。 2.起到了对生物入侵者作明确界定的作用。或“为了说明通过自然条件下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不是生物入侵者。” 3.“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第1问:举例子、列数字。第2问示例:①举斑贝的例子是有力地说明“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②举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③列举关岛鸟类由11种减少到两种的数字变化,清楚地说明 “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危害的严重性。 【解析】 1.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考点: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考点:分析说明性语言的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节选)

[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陶侃惜谷》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日蹙  日:______________     (2) 以尽吾齿  齿:__________

(3 )执而鞭之  __________          (4) 汝既不田 田: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文中“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内容谈谈此人是个怎样的人?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是地方官,根据两段文字中划线句子,试比较两位父母官的异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精舍,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霁:雨止。

1.诗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泊舟穿径的情景,“微”“深”二字体现出了柏林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诗的后两句描写云峰相依的景象,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查看答案

走进专题——气象物候

(1)仔细阅读下面三首诗,请你归纳出我国各地入梅时间的基本规律。

A《梅雨》,柳宗元作于广西柳州。“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注:小春,指农历三月。

B《梅雨》,杜甫作于四川成都。“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注:南京,指当时的成都。

C《舶趠风》,苏轼作于浙江湖州。“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注:三时,指夏至以后的十五天,时当农历五月。

答:基本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23日。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附:2007年的主题是: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2012年的主题是: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A、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专题的知识,为2018年的“世界气象日”拟个主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请你设计活动,来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至少3个活动项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红岩》

(1)叛徒    A       带领特务窜到乡下,      B    不幸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折磨,特务把竹签钉进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A是指谁? _________________     B是指谁_____________

《红岩魂》中称“小萝卜头”为烈士,而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其实你还是个孩子”?“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你不是,你还没有来得及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20154月,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②“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③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

④“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⑤“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A. ②③①④⑤    B. ②③④①⑤    C. ③②①④⑤    D. ③②⑤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