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木桶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木桶理论”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一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短木板的现状,抓住短板,消灭弱项。我们的成长也是如此,想要收获更多,必须正视短板。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参考例文 正视自己 也许你认为自己完美无缺,也许你认为自己一无事处。完美无缺只是你自己心中的自夸,一无事处只是你自己心中的自嘲。  怎样正视自己,这是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让我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我只能说:先坦然面对现实,然后去脱离虚伪。要正视自己就要先坦然面对现实。 秋天到来,树木坦然面对现实,知道自己该如果正视自己,那就是为自己脱掉一层虚伪的面纱;冬天到来,青蛙坦然面对现实,知道自己该如何正视自己,那就是闭上双眼,去深思自己;春天到来,冰坦然面对现实,知道自己该如何正视自己,那就是解开对河水的束缚;夏天到来,雨坦然面对现实,知道自己该如何正视自己,那就是滋润大地。 坦然面对现实,就要坦然面对生活。坦然面对现实,就要坦然接受现实的残酷。坦然面对现实,就要坦然的对自己微笑,对他人微笑。 微笑很重要,认识自我也很重要,以乐观的态度去热爱生活,去接受现实的残酷,虽然会打破多年的梦想,但现实是无法改变的。长大的人是要面对现实,而不是躲避现实。 所以你要坦然面对现实。 如果要去正视自己就不要去用华丽的衣着去掩饰内心的虚伪。 虚伪不是由外表所决定的,虚伪已经摧残了很多人,或许你现在也是正在被虚伪所摧残中的一个。登场是虚伪的开始;表演就是虚伪的过程;谢幕就是虚伪的结束。或许你虚伪一生只为了金钱、地位。但你的金钱再多,地位再高,到你入土为安后,你能带走你的金钱还是地位?或许我有一个办法让你拥有的更多:那就是张开双手。双手紧握手里什么都没有,张开双手世界在你的手中。如果你张开双手放飞梦想,就连世界都在你的手中了,你还有什么可奢望的?我只能提醒你从虚伪中脱离出来,与虚伪划清界限。 华丽的外表,掩饰不住内心的虚伪,破烂的衣衫,污染不了内心的善良。 要正视自己,就要先去面对现实,然后再去脱离虚伪,与虚伪划清界限。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与命题作文的审题有所不同,考生所关注的不再是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而是几十字甚至几百字的文字材料;所推敲的不再是词语的结构与内涵,而是故事、警句或画面本身的思想内容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点。所以审材料作文题,首先要读懂内容。本题材料主旨:在成长过程中,要想收获更多,就必须正视短板,设法改变短板现状,消灭弱项。故可以从正视自己的角度立题。 【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技巧:1.把握材料寓义 2.选择恰当角度3、发散思维打开思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阅读了一组以“生命”为话题的课文后,你一定感受到生命的可歌可泣,可敬可畏,对生命的价值也会有新的理解与思考。我们珍爱生命,不仅要保护自我,学会生存,更要让生命焕发出绚丽夺目的光彩。还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健康地成长。

1.请策划四次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2.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同学说:“现在进入九年级,学习这么紧张,哪有闲工夫去搞那些活动,还不如多做几道题考上重点高中更实惠。”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对此想法你准备怎么说?请写出你的意见。(100-12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独立宣言(龙应台)

安德烈:

1你昨天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安德烈,那一刻就是儿子在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我没办法应付这局面,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去,反正趴着躺着都会被击倒。

2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 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计程车回家,结果电话里妈妈说计程车危险,她必须搭公交车。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着暑期创意营的选课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3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4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5老实说,安德烈,我好羡慕啊。 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着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给我的“课”。

6十六岁的菲力普曾经说:“妈,我觉得,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份。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7菲力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8菲力普给我另一次“震撼课”,是在垦丁。我们一大帮人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海。过了一阵子,我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力普:“要不要上厕所?” 你老弟从一本英文杂志里抬眼看我,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吗?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9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10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老师来到家中,我看见你直接就坐下来准备上课;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说,“安德烈,虽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几岁,你还是要有一定的礼节:给他奉上一杯茶水,请他先坐。他离开时,要送客送到电梯口。“你显然觉得太多礼,但你还是做了

11我也记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陈婉莹教授来到家中,你看她进来,对她说了声“嗨”,还是坐在椅子上读报。我说,“不行,再熟她都还是你的教授,在中国的礼仪里,你要站起来。”你也接受了。

12我们之间,有很多价值的交流,更何况,德国的传统礼节不见得比中国的少,欧洲社会对亲子关系的重视,不见得比亚洲人轻,对吧?

13可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隔了一夜还觉得郁结在心中。

14你和菲力普到上海来做暑期实习,我一个做母亲的快乐想像: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在上海生活一个月,多幸福。让我来引导你们认识中国大陆,多愉快。 你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为何又要和妈住一起?而且,难道以后我到某一个城市去工作了,做妈的都要跟着吗?” 十八岁的菲力普,刚从德国降落,天真的眼睛长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躯上,认真地说,“我不要你牵着我的手去认识中国大陆──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里能这样。我要自己去发现中国。”

15我听见自己可怜巴巴的声音说,“难道,连一个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岛?苏州?杭州?”你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异口同声说,“妈,你能不能理【解析】
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16安德烈,我在面对你们的“欧洲价值”,心里觉得彻底的失落:可是,转念想想,你们俩,是否也努力在抵抗你们母亲身上的某些“亚洲价值”而觉得“有点累”呢?

17昨晚,我一个人去散步。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我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然后,叫车到你俩的住处,看见你们自己洗好的衣服袜子凌乱地散在沙发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帮你们清理家里。” 在沉沉的夜色里,菲力普送我到大马路上搭车。他忍受我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大踏步走到马路的对岸。

注释:安德烈,龙应台长子,生于台湾,八个月大时随母移居欧洲,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他,返回台湾,母子年龄相差三十岁,且存在中西文化差异,为了重新认识成年的安德烈,龙应台用书信与他交流,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间互相通信,这些信后来汇集成书信体散文集《亲爱的安德烈》。

1.结合语言环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在文中的含义。

(1)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

(2)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

2.作者为什么认为自己是“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文中哪一件事最能表现她的“不典型”,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3.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面语句在文中的意思。

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

4.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和孩子之间的“智力对决,价值拔河”具体有哪些方面?

(1)                   

(2)                   

(3)作者希望孩子们按东方礼节来待人接物,孩子们虽然有所保留,但还是接受了。 

(4)                 

 

查看答案

填空。

(1)二者不可得兼,                     

(2)所以动心忍性,                     

(3)然后知生于忧患,                   

(4)               ,志在千里。

(5)               ,休将白发唱黄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奇奴者,不知其姓名。康熙甲子,圣祖幸塞外,还京,有人衣短后衣,无冠,跪道旁,呼万岁。上止辇问之,则对曰:“有所谏,今条奏时务十二事。”上问:“若何人也?”对曰:“刑部郎中某家奴。”当是时,时局已定,四海承平,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遂执付所司,按冲突仪仗妄行奏诉律,发近边充军,杖而流之关外。奴仰天叹曰:“吾为人奴,虽劳苦,不废书,以今世之务,合吾书之说,所宜言者固多。意台省诸大官,此月不言,必他月也,他月无闻焉;意今年不言,必明年也,明年又无闻焉。吾不复能待,故冒昧言之,而孰意独罪至于此耶!”未出关,杖疮发,死于路。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劳,不废书     必先其心志

B. 吾义不杀人       所宜言者

C. 此为何人         何人也

D. 公输子之         台省诸大官

2.为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A.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B.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C.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D. 上以为狂奴妄言/得失辱朝廷/而羞当世之士非盛世事也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奇奴是刑部某一位郎中的家奴,在康熙返京的途中跪在道旁,拦驾进谏。

B. 奇奴草拟了十二条建议,发表对当今时务的意见。

C. 康熙认为当时社会安定,奇奴进谏是妄言,让人杖罚之后流放关外。

D. 奇奴之所以急于进谏的原因是他每年每月都在进谏,但没有回音。

4.请将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不复能待,故冒昧言之,而孰意独罪至于此耶!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在他看来,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仁”。也就是说,人之为人在 于有“仁”心,脱离纯粹的自然状态,懂得“修身”“亲亲”“事亲”。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成人”首先是“有知识的人”,即对社会有基本认知。。一 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孔子认为,具备“知”、“不欲”“勇”“艺”等素质,也就是说 聪明有智、清心寡欲、勇敢无畏、多才多艺,还不可谓之“成人”。只有见到财利想到道义,见到危难勇于担当,长期困顿却不忘平生之

志,这样的人方可谓之“成 人”。

②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对“成人”的认识,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最晚自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比较完备的“成人”礼仪: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jī)礼。一般说 来,士人二十而冠,天子、诸侯、大夫的冠礼则相对较早。男子行“冠礼”,标志着“成人”阶段的开始。“冠礼”的意义在于“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即抛弃孩 子气,形成和巩固“成人”的德行。行“冠礼”之后,人们开始享有“成年人”的权利,并对婚姻、家庭和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冠礼”是对人们“成 年”的认可,是人们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

③礼有“礼仪”与“礼义”的双重涵义,有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成为“成人”,不仅要能够行“礼仪”,还要自觉以“礼义”约束自身。《礼记·冠义》指出, 人之为人在于懂得礼义,人在成人之后应当穿着得体、行为得当、言辞和顺,应当懂得“人义”,即做人的基本要求。何谓人义?《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行过“冠礼”之后,便应认同这些人伦、实践这些“人义”。

④我国古代士人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受拜见的人往往会有一番教导,这对于刚刚成年的人非常有益。“冠礼”所昭示的正确人生路向十分紧要。人要“成人”向善,就应当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按照礼的标准行事。

⑤传统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注重通过礼仪的形式使青少年理解做人的真谛。借鉴和创新传统“成人”礼仪,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当代青少年成长实际 的礼仪教育,对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养成及人生观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具体措施,组织力量对关乎青少年成长的礼仪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酝酿论证的基础 上,制定具体的规范,使成人礼等相关礼仪成为青少年人格养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成人仪式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人礼不必孤立进行,可与相关礼仪(如入学 礼、成童礼等)结合进行,与相关素质教育相结合。       

(选自杨朝明:《我国古代的“成人”礼仪及其现实意义》,有删改)

1.下列对我们古代“成人”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人”就是脱离了纯粹的自然状态,具备仁德的人。

B. “成人”就是具有“知”“不欲”“勇”“艺”等素质的人。

C. 具备了“成人”的德行,也就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

D. “成人”接受仁义礼乐教化,就可能对社会形成基本认知。

2.下列有关我们古代“礼”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冠礼”后,只有遵行“礼仪”,并以“礼仪”自我约束,才能真正成为“成人”。

B. 包括“冠礼”和“笄礼”的完备的“成人”礼仪,形成于我国西周时期。

C. 古人年满二十才行“冠礼”,行“冠礼”后就要认同人伦,实践“人义”。

D. 古人为了接受尊长的教导,行过“冠礼”后要依次拜见国君、大夫等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看来,懵懵懂懂的孩子不是自然人,不是具有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的“成人”。

B.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的“成人观”,以“仁”为基本前提,以“礼”为重要形式和内容。

C. “冠礼”是对人们“成年”的认可,是人们“成人”的标志。

D. 在古代,穿奇装异服、举止另类,都不是“成人”的表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