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B. 别忙着披蓑衣,戴斗笠。
C.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眬眬。 D. 幽暗的松林失去暄响。
下面词语的字形及加线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旁骛(wù) 陨落(yǔn) 深遂(suì) 强聒不舍(kuò)
B. 亵渎(xiè) 谀词(yú) 睿智(ruì) 稍逊风骚(xùn)
C. 骈进(bing) 抽噎(yē) 蕴含(yùn) 廓然无累(lěi)
D. 灵柩 (jiù) 繁衍(yǎn) 枘凿(nà) 恪尽职守(kè)
请以“阳光下,我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横线上可以填“战胜了自己”“聆听老师(父母)的教诲”“学会了独立(自信)”等词语。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问题。
要命的书
①我常常怕枕边摞得高高的书掉下来,把我砸个半死,甚至一命呜呼。
②这惧怕由来已久。小时候家里房子小,墙上钉上两根铁扦,架上块长木板,书一摞摞地堆在上面,顶到了屋顶。我们个子小,须站到桌子上才能够到书。书平放着,只能看到切口,看不到书脊,就一本本抽出来翻。书本来就不多,抽完一摞就记住了名子,单看厚薄就知是那本书。只是在抽底下的书时,用劲一拉,整摞书便扣在脑袋上,落得个灰头土脸。要是给函装的书砸了,头上肯定会起个青包。那函多是爸爸自己做的,不用硬纸板,用的是木板,耐摔。父母吵架,并不动手,妈妈的火上来了,会用木棒将木板子掀起来,只听轰天的霹雳过后,那些书便从天堂被打到地狱,残鳞败甲落了一地。这是绝招,老头子只好耐着性子一本本收拾,一张纸片都舍不得丢,收拾完了,气也消了,看着自己这些久经考验的命根子,发呆。
③待我上了大学,在图书馆陡然见了那么多好书,都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皓月当空的古今圣贤的作品,就一本本往屋里搬,借只能借 3 本,啃得动的立刻啃掉换新的,啃不动的就多留几天,搁在枕边伴我入梦,真盼着夜里一缕精魂袅袅飘入灵府,通我心窍,启我智慧,让我通体发光,可惜,让我通体发光的还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了书店,见到这些啃不动的书立刻买下,还掉公家的。不多时候,床上便摞满名著,特别唬人,我乐的是我终于有了这些耐用消费品,现在放在这里,更像是我的睡床之宝、知识权威,不仅让我静穆庄严,也引得不少人纷纷在床头立起知识神龛,每夜临睡前翻上几翻,算是拜了大礼,像是基督徒饭前的祈祷。然后找上一本好看的过瘾。这些书依旧威严地躺在那里,而且越摞越高,我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个个都可敬可爱,却又不知道怎样去获得这些书的青睐,既不用功,又想个个都爱,不可能的事。读到天花乱坠,醒醐灌顶的时候也有。这时,就痴痴地想个不休,觉得自己做了这些书的主子,很神气了几天,争论时底气也壮。可过不久翻到让我开窍的地方,竟又是山重水复,雾气茫茫,不觉呆了,不知是我错了,还是这些大师老奸巨滑,戏耍无知顽童。久而久之,我们也不敢造次了,有文字处多留住眼,有可想处多定些神。书多没处放了,就与同学一道去建筑工地,每人偷一块脚手架的长木板,白纸包好架在床上,将这些书供奉起来。哈,那真是知识的银河,璀璨的群星,他们主宰着知识的星空,我们须仰视才看得见。
④毕业时,大包小包多是书。虽听说有人大发牢骚,说书又重又沉,可真正把书卖掉的并不太多。对着提着麻袋收书的小贩,他们都很吝啬,常让小贩扫兴而去。一位即将奔赴沿海经商的同学,恋恋不舍地将一本本书精心放在箱子里,我还从未看到他这么珍惜书。那里面有一套几乎全新的黑格尔著作,特别扎眼,国内出的译本几乎他都全了。他抚摸了许久,最后还是说:“老黑,走吧”。那神情像是和黑格尔商量一同下海。
⑤如今,我还是掉进了文字之海。整日满眼都是字,书是越读越多,头发是越读越稀,眼是越读越坏。读完了就把字拿来卖,依旧是书生的那一点点能耐。只是经过的事变成的字,如焊进脑子里,不像在海中游乏了,上岸抖落一下便抖尽水珠。这是肉中的血,汗里的盐,想抖落也抖落不掉。看看别人入这海,入那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也时常乱自眼来,恨从心生,恨这些劳什子的书强行让人选择一条出路玄远的生活方式。可恨到晚上,头一靠床,手就不自觉地拿起一本书,读下去,读下去,便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⑥东坡先生有喻,南人识水而不溺,北人入水则沉底。识得书性,入得字海,也算有海可入。有舟楫之便,击水之乐,狗刨几下,也淹不死,何必舍筏登岸。
⑦看来,那高高摞起的书还是把我砸中了,而且砸得服服贴贴,欲罢不能,这要人命的书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爸爸自己给书做函、耐着性子收拾妈妈掀落的书等情节可看出爸爸也是一个爱书之人。
B. 第④段写经商的同学,刻画细节,既是对同学的讽刺,又反衬“我”对书的热爱和坚持。
C. 第⑥段东坡的话,形象地道出读书对“我”写作的帮助,“狗刨几下”实为自谦之辞。
D. 文章语言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富于书卷气,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爱读书的“我”的形象。
2.根据提示,依次填写出“我”对书的复杂情感。
________ →敬爱书→________ → ______
3.品析语言。
如今,我还是掉进了文字之海。(从加点词的角度)
4.请简析文章开头和结尾 “砸”的含义及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关问题。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朗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哀 溺 文 柳宗元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③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④。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⑤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 ①永:永州;②氓:百姓;③绝:渡;④寻常: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⑤蔽:蒙蔽。引申为看不清简单的道理;⑥货:这里指钱。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咸善游(__________) (2)吾腰千钱(________)
(3)有顷益怠(__________) (4)遂溺死(________)
2.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以后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B. 永之氓咸善游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C. 身且死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D.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句子翻译。
(1)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本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