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温暖的四句话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温暖的四句话

包利民

    ①初中时,语文老师是个严厉的中年女人,姓王,那时我刚从农村转来县里中学,由于不了解这位老师,所以被她狠狠地批评了几次。导致一见她就害怕,心里有了阴影。

    ②而且我写字极潦草,虽然在王老师的管教下,已经工整了许多,却依然难以入眼。来新学校上学后,第一次交作文,我对作文还是有信心的,心想就算字写得难看些,作文的质量也能弥补得过去了。而且,听说王老师就要调走了,这些天上课一直有个年轻的林老师跟着听课,准备接手我们班的语文课。

    ③当我满怀希望地盼到把作文本发下来时,迫不及待地翻开,却如遭了当头一棒,我的三页作文被撕下去了!王老师有这个习惯,谁作业写得不好,都会撕掉重写,我就经历了好几次。可是没想到,自己很有信心的作文,也是这个命运。而且全班就我一个人被撕了,心里黯淡到了极点。当我把重新写的作文交上去后,过了两天,课代表把我的作文本拿了回来。我翻开一看,还好,这次没有撕。

    ④我随意翻了翻,就在作文后面看到一句鲜红的评语:“你写的作文是班上最好的,所以我把前一篇撕下来,留作纪念了!”那一瞬间,我心里猛然一暖,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我跑去办公室,却见那个一直跟着听课的林老师在那里,她说:“王老师已经走了,调到别的城市去了!”

    ⑤王老师留在我作文本上的那句话,温暖着我许多的学生岁月,乃至以后走上写作这条路,与此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只是那以后,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里,却再也没能见到她。

    ⑥直到在沈阳上大学的时候,当年初到县城读初中时的那种自卑才再次出现。虽然那个时候,我的文章已经写得很不错,并发表了许多,可是,却无法支撑我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崩溃。于是那时很孤独,几乎没有朋友,没课的时候,别的同学都去做自己的事,我则拿上本书躲到学校后面的河边,常常是坐到夜幕长垂。

    ⑦大二那年的冬天,我依然没事时去河边静静地待上一会儿,河流已经凝固了形状,两岸都是洁白的雪地。我的足迹就延伸到那棵树下,每天每天,足迹的重叠,成了一条窄窄的路。那个下午,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河边树下,却发现雪地上有一行字:祝你生日快乐,开心着度过这里的每个春夏秋冬!

    ⑧久久凝视着雪上的那行字,就觉得心里有什么东西悄然破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情绪。一直以为,没人会注意到我,没人会知道我的生日。回去的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一种很动听的声音,周围的冰封雪盖,忽然就充满了温情。那一行字早就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消散,却一直刻在我心上,伴我度过了好多个寒冷的季节。

⑨大学毕业走上社会,那些校园中的雄心壮志和斑斓的梦想,在现实中被无情地撞击得粉碎,于是失落接着失落。

⑩有一年,为了排遣心中那份落差,为了躲避白眼冷遇,我去了一个极偏僻遥远的大山深处的村庄,当了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在那天涯一般的地方,面对那些纯净的笑脸和清澈的眼睛,心里也渐渐地万虑皆宁。

    每天,除了给孩子们讲课,更多的时候,孩子们会问我山外的事,听我讲山外的事时,他们的眼中全闪着向往的光。

    我在那里待了三个月,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出一片深情。孩子们爬上前面的那座山,然后,那个当班长的女生给了一张叠着的纸,让我出了山再看。当我来到镇上,坐上通往县城的汽车,大山已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我打开那张纸,是一行字:舍不得老师,可不会留您,以后我们会去山外找您!

    二十个字,二十种笔体,我知道,是班上的二十个孩子每人一个字写下的!回望大山,已淡成一道浅影,又在我潮湿的目光中朦胧起来。孩子们的梦想重新点亮了我的梦想,从而让我再次回到繁华的都市中,心里再也不黯淡,而是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最后一句温暖的话语,也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出现的。生病住院,身边无亲无朋,百无聊赖,便总到走廊尽头处去吸烟,那些日子烟量大增,一包烟常常是不到一天就不知不觉地空了。更多的时候,是倚在病床上看书,邻床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便总缠着我给她念书,她听得很入神。几天后女孩出院,我便把书送给了她,她极兴奋。临走时,她跑回来,塞给我一张纸条,然后云一样飘走。

    字条上写着:你的烟我每天都偷出好多支,别再吸烟了,我爷爷就是因为吸烟死的!那一行整齐的字,一下子击在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便觉心里暖暖,温暖着世事的苍凉。

    这四句话,都铭记在心里,总会在落寞重重时,在我生命里开出永不凋零的感动。

    忽然想起,前年回到家乡的县城,在街上邂逅初中时后来教我们语文的林老师,她已经有了白发,提起曾经给我作文本写下那句话的王老师,她却笑着说:“其实,那句话是我写的,王老师走了,我怕你对她有抱怨,我怕你因此对任何人失去信心,所以……”

    在七月的阳光下,我的眼睛刹那间就湿了。

(选自2014年7月《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作者叙写了人生路上令自己难忘的四句话以及带给自己的温暖感受,请把表格中①②③④处的内容补充出来。

有关四句话的事件

“温暖”感受

初中时语文老师在作文本上留下表扬的评语

拥有快乐,充满温情

工作时山区孩子一人一字给自己的临别留言

细微体贴,浓浓关爱

 

 

 

 

 

 

 

 

2.本文语言清新质朴,含义丰富,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任选一题)

(1)那一行字早就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消散,却一直在我心上,伴我度过了好多个寒冷的

季节。(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离开时,正是秋天,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出一片深情。(品味修辞手法的妙处)

3.我在医院遇见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最后两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理由。

5.在你的人生路上,你一定收到过一些温暖的话语。请结合你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感受。

 

1.①再也没有了怨恨和不满(或受到鼓励,或重拾信心)(能写出其中一个词即可1分)。②上大学时有人在寒冬给自己默默送上生日的祝福。③点亮梦想(或充满希望,或心里再也不黯淡,或排遣了心中那份落差)。④生病住院时临床小女孩给自己戒烟的建议。。 2.(1)用“刻”这个动词,生动形象(传神、准确)地表达出“我”对这句话的印象之深,铭记和回味之久,突出了“我”在寒冬时收到生日祝福时的感动和温暖。 (2)运用拟人修辞,“深情”一词赋予“满山的树和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或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我”离开时山区孩子给自己临别留言时的一片真情,赞美了山区孩子心灵如同“满山的树和花”一样纯真和美好。 3.(1)善良、有爱心(或体贴、细心、关爱他人)。如:在“我”生病住院时,小女孩细心地给“我”留了一张写有戒烟建议的纸条。 (2)好学、爱读书。如:总缠着我给她念书,她听得很入神。几天后女孩出院,我便把书送给了她,她极兴奋。 (3)天真、活泼(或可爱、纯洁)。如:临走时,她跑回来,塞给我一张纸条,然后云一样飘走。 4.示例一:不能删去。在内容上,使林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或者赞美了林老师善良、关爱学生、善于鼓励学生的优秀品质,或者揭示了第一句温暖的话的真相);在结构上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或者曲折有致,或者跌宕起伏)。 示例二:能删去。在内容上,文章已经完整地叙写了人生路上令自己温暖的四句话的事件;在结构上,第○16段已经总结了全文,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中心。 评分说明:表态+理由 5.开放性题型。 【解析】 1.试题分析:提取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及作者的心理感受。做情节概括题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语言要简洁通顺。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 2.试题分析:品味词语。(1)考查动词的表现力。用“刻”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我”对这句话的印象之深,铭记和回味之久,突出了“我”在寒冬时收到生日祝福时的感动和温暖。(2)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满山的树和花正绚烂出一片深情”中的“深情”一词赋予“满山的树和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离开时山区孩子给自己临别留言时的一片真情,赞美了山区孩子心灵。答这;两个小题要注意答出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作用。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在“我”生病住院时,小女孩细心地给“我”留了一张写有戒烟建议的纸条的情节,可分析出她是个善良、有爱心。 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如:不能删去。在内容上,使林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在结构上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5.试题分析:开放性题型。谈感受时要注意三个方面:要有温暖的话语,要有人生经历,要谈出人生的感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雾霾成因新发现和治理

冬雪

2015年11月底和12月上旬京津冀和中国其他地区经历了两次大面积重度雾霾,雾霾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过去对中国雾霾产生的原因有种种调查和研究,归因的对象也五花八门,如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居民烹调油烟、农村烧秸秆,甚至居民制作腊肉排放烟雾等。但是,2015年12月14日,环保部通报对华北地区22个城市(区)的环保综合督察结果,全国PM2.5浓度之所以严重超标,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燃煤对PM2.5浓度贡献率在61%左右。以2015年11月底发生的华北地区持续的雾霾而言,原煤燃烧和工业排放是此次重污染过程最主要的来源。

    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一钢独大”“一煤独大”“产业围城”等现象在华北地区一些城市比较普遍。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__%,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原煤燃烧的主要问题是不清洁用煤。2014年全国用煤42亿吨,其中,火电用煤19.4亿吨左右,非电行业用煤约为22.6亿吨。现在,火电燃煤使用的优质煤较多,排放的治理较好,而非电行业的不清洁燃煤排放,如炼钢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

    散煤煤质的质量也是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北京市在售散煤煤质超标率为22.2%,天津市超标率为26.7%,河北省唐山、廊坊、保定、沧州4市平均超标率为37.5%。

    另一方面,企业的治污方案弄虚作假也造成工业和燃煤对大气严重污染。许多地方有方案,没措施;有部署,没落实;有考核,没问责。例如,河北省部分地市制定的压钢减煤计划内容不实,可操作性不强,难以实现确定的减煤压钢的目标。

环保部调查的雾霾主要因果关系显然更符合事实,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和观感。也即是说,尽管汽车对雾霾的形成有贡献,但真正产生主要贡献的是“一钢独大”“一煤独大”。

    环保部的结论已经提出了治霾的线索,即减少钢铁和其他生产中的燃煤,尤其是不清洁的劣质煤炭的使用。从“APEC蓝”和“阅兵蓝”的做法和经验来看,要让公众马上享受蓝天白云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停止或减少过度生产和消费,二是产业转移。如果能把这些措施结合起来,京津冀和全国的蓝天白云就不会是童话,而是现实并且能唾手可得。

(选自2016年《百科知识》,有删改)

 

链接一:

霾由细小的颗粒物组成,主要成分是PM2.5。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是对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或滴液的总称,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主要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PM的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和肺癌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国每年因城市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呼吸系统门诊病例35万人以上,急诊病例680万人,而且呈逐年增加之势。灰霾与肺癌如影随形,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灰霾与肺癌有了“七年之痒”的说法。

(摘自北京青年网等,有删改)

链接二:

2012年3月2日,我国环保部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国标)中的PM2.5浓度限值是,二级标准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35微克/立方米和75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的PM2.5浓度标准是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0微克/立方米。

“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为保障APEC会议期间空气质量,京津冀区域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措施(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限产、停产等),使得治霾能坚守“最后一公里”。去年,国庆阅兵前后一段时间,北京单双号限行,污染企业停产。9月3日阅兵期间,PM2.5平均浓度仅为8微克/立方米,称之为“阅兵蓝”。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有人认为:少了钢铁、燃煤等的生产和消耗,中国的GDP就要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会降低。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的钢和煤等产量已经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耗。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达16.62亿吨,中国粗钢产量为8.227亿吨,同比上年增长0.9%。然而,2014年中国折合粗钢消费量为7.38亿吨,同比下降2.25%。也就是说,还有8470万吨钢无法消化。出口当然是一个重要的化解渠道。2014年中国出口钢材9378.38万吨,同比2013年增长50.45%。尽管钢材出口能化解部分产能,但从性价比看,出口创新高并不能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对等利润,钢材超低的价格使得整个钢铁行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从钢铁产业已经看出,停产、减产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和煤炭生产是一举多得的行为,可以让蓝天白云马上呈现,保护公众健康,同时减少负增值的生产反而能让GDP升值。

(摘自网络,有删改)

四:

美国未来发展和能源研究专家艾默里·洛文斯提到产业转移的3个原则:减少用量、调节需求、优化供应。本质是,在不降低生产能力、生活水准的前提下,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石能源,同时发展低碳绿色技术。例如,大力鼓励光伏发电、利用风能、太阳能,甚至对煤炭的绿色改造等。

(节选自艾默里·洛文斯《重新发明火》)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汽车排放废气所产生的PM2.5浓度的贡献率在61%左右。

B. 霾的暴露可增加哮喘、慢阻肺、肺癌和肠胃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C. 我国环保部公布的PM2.5浓度限值是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为10微克/立方米。

D. 呈现蓝天白云,保护公众健康,有赖于停产、减产高污染、高能耗的钢铁和煤炭生产。

2.下列对雾霾成因新发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减少钢铁和其他生产中燃煤的消耗,全国PM2.5浓度就不会严重超标。

B. 不清洁用煤,散煤煤质的质量差,工业排放是环境污染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一钢独大”“一煤独大”“中国油品差”等现象对雾霾的产生有着主要的“贡献”。

D. 企业的治污方案弄虚作假,没措施、没落实、没问责造成了工业和燃煤对大气严重污染。

3.下列对整治雾霾措施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钢铁和其他生产中减少使用不清洁的劣质煤炭。

B. 整治高排放车的污染排放、收取燃油税、鼓励绿色出行。

C. 实行机动车限行、工业企业限产、污染企业停产的措施。

D. 进行产业转移,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化石能源,同时发展低碳绿色技术。

4.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90%,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下面案例中关于治污工作的看法。

案例:河南南阳市制订了蓝天工程等系列实施方案,但与河南省政府有关要求相比,在目标、任务和措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郑州市制订的14个大气污染治理专案,在被约谈前基本没有落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甲)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甲、乙两首作品都描写了秋季景物,请仔细阅读并填写下表。

 

  最能体现秋季特点的景物

     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

            ①

白描

秋日  一鹤排云

             ②

 

 

(2)甲、乙两首作品所表现的人物心境是不同的,请分别予以概括。

 

查看答案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处处志之                     寻向所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B. 寻向所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予作文以记之

C. 停数日,辞                  委而去之

D. 豁然开朗                      则,北通巫峡

2.把“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成现代汉语。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渔人进出桃花源是文章的线索,按时间的先后的顺序,一线贯穿,平铺直叙。

B. 渔人从山上的小口进入桃花源以后,发现那里桃林美艳,土地平整,房屋整齐。

C. 渔人后来“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使人觉得桃花源真真假假,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D. “皆叹惋”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桃源人感觉到自己和平安宁的生活被外人破坏了的情态。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 固怪之矣(《陈涉世家》)

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⑶ 未复有能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⑷ 在宋城上而待楚矣 (《公输》)

⑸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嘉肴》)

 

查看答案

(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③ 令初下,___________________,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 吊影分为千里雁,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望月有感》)

⑥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____________________!(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作为中学生,要珍惜学习时间,切不可蹉跎岁月,不然,就会如汉乐府民歌《长歌行》中所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代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了人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因此,珍惜时间,多读点书,总是有益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