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可以装下多少人 龙学锋 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可以装下多少人

龙学锋

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推出了2016年世界人口数据表。该机构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展望未来,地球对人类的支持会不会在某个时候达到极限?人类数量为何增长越来越快?地球的承载能力到底有多少呢?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答案肯定是不能。

人类是如何增长到72亿的?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布的一段视频描述了人类数量的增长过程。10万年前,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还不到100万,而人类一直到近代才开始迅猛增长。人类用了将近20万年时间,才达到10亿人口数量。随后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加速。到公元1世纪,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约为1.7亿。但不久之后,现代科技和医学迅速发展,加上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仅仅过了200年,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72亿。

人类100亿,地球将变得像坟墓?

许多专家认为,一旦人类的总数达到90亿到100亿左右,地球的状况将开始变得像坟墓。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限制是固定的。”除了有限的水资源,地球能够生产出的食物总量也是有限的。即使人类以最高效的方式生活,即所有的谷物全部供人类食用,而非低效地将部分谷物分给牲畜,之后再转化成食物能源——地球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现有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但实际上,这14亿公顷的耕地不可能养活100亿人口,因为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只吃素菜。因此,威尔森认为,从粮食的角度出发,地球养活的人数不可能达到100亿。

人类已经透支了地球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增长,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会越来越严峻,诸多问题需要人类去认真面对。

当前,地球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亿立方米,其中97.47%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在占比不多的淡水资源中,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利用起来的只有0.34%。淡水资源分布还具有地区性、时间性差异。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40多个国家闹“水荒”。世界粮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占有水量相对减少24%。同时,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随着人口迅猛增长和现代工业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按照现在的产量生产及消耗下去,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仅可维持80年左右,储量最多的煤也仅能供应二三百年。此外,地球上的非能源矿产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此前的一项统计显示,静态储量将在50年内枯竭的有锰、锌、锡、汞、硫、金刚石、石棉、石墨、重晶石、滑石等。

除了“供给”枯竭危险外,地球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也在急剧弱化。监测显示,1992年到2013年,虽有42个国家的年均碳排放量在下降,但全世界人类年均碳排放总量增加了60%,达到980亿吨。由于森林被毁等因素,地球的自净能力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科学模型显示,温室气体的累积,将导致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这将对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等带来一系列影响,最终不可避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底1期,有删改)

链接一:理论上地球能承载多少人?

突破百亿人口,是不是地球最大的承载量呢?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大体存在三种态度:一是最大容量说,如果用已知的先进方法耕作全部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二是最小容量说,一些生态学家以人类能得到的植物能量为基础,认为地球所能养活的合理人口为75亿左右。三是中等容量说,世界耕地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约102亿。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科学进步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回顾科学技术百年走过的历程,科技发明确确实实助长了人口增长。一方面,医学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在短短100年里完成了医学史上95%以上的发明和发现,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在1940年,因感染而死的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5%;今天因感染而死的人,比率还不到3%。另一方面,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使人类找到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

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50%,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年,人类所要消耗的资源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

B. 随着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C. 到2050年,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未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透支”需求。

D. 将在50年内枯竭的非能源矿产有锰、锌、锡、汞、硫、石棉、石油、石墨等。

2.对材料中“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

B. 医学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

C. 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开心健康地生活,导致了人类数量增长越来越快。

D. 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3.专家对“地球能承载多少人”的看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

B. 如果地球上水资源和生产的粮食总量是有限的,那么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

C. 如果用已知先进方法耕作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

D. 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将会影响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

限制是固定的。”。

5.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有哪些?请你提出摆脱困境的两个措施。

 

1.B 2.C 3.A 4. 运用引资料或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杰出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的名言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说明了地球能够养活人的资源是有限的,警醒人类要节约资源。 5.(1)困境:水资源紧张、能源紧缺、气候变暖(地球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也在急剧弱化)。(2)能答出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节约能源(低碳生活)、开发新能源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A选项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所对应文字是第一段第一行“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不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对象错误。C选项错误,无中生有。所对应文字是“链接三”的第七行——第九行的文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到2050年,……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选项中没有表示估计的词语“可能”。D选项不符合文意,所对应文字是第二个小标题下的第三段文字“静态储量将在50年内枯竭的有锰、锌、锡、汞、硫、金刚石、石棉、石墨、重晶石、滑石等”,原文中没有提到石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C选项分析不正确。C选项错误类型是混淆内容,所对应文字是第一段第三行“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不是分析“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A选项错误类型是以偏盖全。A选项对应文字是第二个小标题“人类100亿,地球将变得像坟墓”下第六行“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现有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以偏盖全:原文有两个条件,而选项中少了一个条件“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知道说明方法的种类: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要知道每种说明方法的标志,做题时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看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这句话引用杰出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的名言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说明了地球能够养活人的资源是有限的,警醒人类要节约资源。 点睛: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的****。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 5.这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有水资源紧张、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等,然后针对面临的严重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可行的措施。如:改善环境、控制人口、节约能源、发展新能源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中的“九重天”“路八千”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之者谁       有仙则    B. 山间朝暮也   辍耕垄上

C. 而乐亦无也   子子孙孙无匮也    D. 颓然乎其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

2.把“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开端概述滁州地理特点,接着依次写西南诸峰、酿泉、琅琊山、醉翁亭。

B. 山间朝暮变化与四时之景,令人神往,同时引出太守“乐亦无穷也”的情怀。

C. 宴席之上,太守“颓然乎其间者”, 是他精神不振,政治不得意的具体表现。

D. 宾客太守同乐,是因为大家对欢庆宴饮,游玩山林,欣赏美景有共同的爱好。

 

查看答案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 始一焉     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

⑵ 渔人甚之   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⑶ 余强饮三大而别  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

⑷ 子之不知鱼之乐__________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虽有嘉肴》)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

C.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食之不能尽其材。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E.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F.冬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③ 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⑤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⑥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诗歌中常有作品表述年岁已高,但志向未变,豪气不减的,如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豪气依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观察关于鲁达的邮票画面,按要求作答。

(1)补全对联的下联。

横批:智勇双将

上联:智多星计取生辰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另外补充一个与图中人物有关的“水浒”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