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的手,我的眼
许闲
(1)二月,春寒料峭,两个残疾人互相搀扶着走向他们的“战场”。
(2)无臂男子用肩膀艰难地顶着失明的男子爬上了一棵杨树。失明男子爬上树后,按照无臂男子的指示,摸索着砍下树枝,然后小心翼翼、慢慢地溜下了树。接着,他又按照无臂男子的指示,捡起地上的树枝放到无臂男子背上的筐子里。直到筐里装满了树枝,失明男子拉着无臂男子空荡荡的袖管,两人亦步亦趋地向远处的河滩走去。
(3)到了河边,失明男子帮无臂男子脱掉了棉鞋、袜子,并卷起裤脚。当无臂男子把脚踏入冰冷的河水时,他倒吸了一口冷气。但他很快就习惯了刺骨的冰冷,驮着树枝,淌过了二十多米宽的河流。放下树枝后,他又走回来,背着失明男子再过一次河。
(4)踏上了满是石子儿的河滩,他们便开始种树,石子儿地不好挖坑,得先用粗钢棍打眼,这自然是失明男子的工作,可他看不见,一不小心便一锤子敲在了自己的手上。他忍着疼痛,在地上砸出了四五十厘米的洞眼,把树枝插进去,填上土。
(5)与此同时,无臂男子歪着脑袋,用脖颈夹着装在塑料水桶上的木棍,在河边艰难地取水,一棵树枝需要半桶水灌溉,一天栽百十来棵树,他就得来回打几十趟水。
(6)无臂男子叫贾文其,失明男子叫贾海霞,他们同是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生活在一个叫“冶里村”的村子里。从2002年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与努力,他们在荒滩上种活了一万多棵树木,使河滩变得绿树成荫。
(7)曾经有一家媒体在采访他们时问:“你们这样辛苦地种树为了什么?”
(8)两位朴实的男子汉回答媒体说:“我们种树,等树大了,卖了变钱。”
(9)“不行,不行,你们可不能这样说,你们这样说我们可就拍不了了。”
(10)可事实上,他们植树的初衷确实是为了过生活。
(11)他们俩是邻居,房子就隔几米远,从小就是“好哥们”。他们一起上小学、初中,关系非常铁。贾文其三岁时因为触电失去了双臂,一路走来,多亏了贾海霞的帮忙和照顾。
(12)贾文其初中毕业后去了林业队种树、看护园林,为家里挣工分。
(13)贾海霞则考上了高中,去了邻镇继续学习。高中毕业后,他娶妻生子,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两人各自有了自己的生活,渐行渐远。
(14)但命运似乎注定要把他们拴在一起。2000年春天,不幸再次降临到左眼因先天性白内障导致从小失明的贾海霞身上。在采石场干爆破工作的他,在一次爆破事故中被炸瞎了右眼。一瞬间,天塌地陷。
(15)但这次事故,也为他们俩再次走到一起创造了契机。
(16)2001年春天,原本跟着残疾人艺术团在全国演出的贾文其因要照顾突然偏瘫的父亲回到了村子。他回来之后,待在家中没有收入。为了生活,他决定开始干他的老本行——种树卖。但想去做这样一份事,仅凭他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可谁又会和他这样的残疾人合伙呢?他想到了贾海霞。
(17)同病相怜的两个人一拍即合。为了生活、为了尊严、为了陪伴,贾海霞是贾文其的手,贾文其是贾海霞的眼,他们决定在灰暗的人生中成为彼此的色彩。
(18)经过冶里村村民委员会同意,2002年春,老哥俩在河滩上种起了树。
(19)第一年,他们在荒滩上种柳树,栽了八百多棵,结果只活了两棵,剩下的全都旱死了。村里人把他们当成了笑话,但贾文其并不灰心。“有驴不怕慢,只要天天赶,总会走远的。”他说。
(20)第二年,他们吸取教训,从河边离水最近的地方开始栽树,除了栽柳树,还栽了更抗旱的杨树。他们总算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但立马又碰到了困难:没钱买树苗。他们只好采用扦插法种树,可是本村的杨树和柳树少,完全不够他们获取扦插所需的树枝。于是,他们跑到几里以外的邻村四处砍树枝,为此没少挨骂。
(21)春季过去,夏、秋是管理的季节,浇水、剪枝、割草……,冬季,他们也不能闲着,树场需要看护,以免自己的努力在干燥的冬天付之一炬。
(22)那一年,他们种的树,成活了一百多棵。
(23)接下来的十年,他们每年种三千多棵树,总有一千棵左右的树能成活。
(24)每年从农历二月到立冬,他们不知一起淌过了多少次河流,也不知有多少次一起摔倒在河中央。就这样,他们俩你借我双手,我借你双眼,你以我为眼,我以你为手,残残相助。现在两人的配合已经非常默契。
(25)如今河边的50亩荒滩,已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身处林中,密得要看不见蓝天。
(26)“烦恼了,我们就来种树。造了这一片,我们也感到了成功。坐在树底下一看,天都被遮没了,我们好像造了一片森林。种树改变了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很有存在感,甚至是成就感。”贾文其自豪地告诉记者。
(选自《知识窗》2016年第9期,有删改)
1.贾文其和贾海霞配合默契,请结合上下文,完成表格中的相关内容。
默契 | 表现 | |
贾文其 | 贾海霞 | |
① ______ | ② ______ | 摸索砍树枝、溜下树、捡树枝放到贾文其背上的筐子里。 |
过河 | ③ ______ | ④ ______ |
⑤ ______ | 用脖颈夹着装在塑料水桶上的木棍到河边取水、灌溉 | ⑥ ______ |
2.请选取一个角度,对下面的语句加以赏析。
二月,春寒料峭,两个残疾人互相搀扶着走向他们的“战场”。
3.从全文看,第(11)至(14)段运用了插叙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4.无臂男子和失明男子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5.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成功的合作需要哪些要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可以装下多少人
龙学锋
近日,美国人口资料局推出了2016年世界人口数据表。该机构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展望未来,地球对人类的支持会不会在某个时候达到极限?人类数量为何增长越来越快?地球的承载能力到底有多少呢?我们能否一直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让每个人都开心健康地生活?答案肯定是不能。
人类是如何增长到72亿的?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发布的一段视频描述了人类数量的增长过程。10万年前,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还不到100万,而人类一直到近代才开始迅猛增长。人类用了将近20万年时间,才达到10亿人口数量。随后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开始加速。到公元1世纪,地球上的人口数量约为1.7亿。但不久之后,现代科技和医学迅速发展,加上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仅仅过了200年,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72亿。
人类100亿,地球将变得像坟墓?
许多专家认为,一旦人类的总数达到90亿到100亿左右,地球的状况将开始变得像坟墓。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限制是固定的。”除了有限的水资源,地球能够生产出的食物总量也是有限的。即使人类以最高效的方式生活,即所有的谷物全部供人类食用,而非低效地将部分谷物分给牲畜,之后再转化成食物能源——地球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饲养少数或完全不饲养牲畜,现有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但实际上,这14亿公顷的耕地不可能养活100亿人口,因为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只吃素菜。因此,威尔森认为,从粮食的角度出发,地球养活的人数不可能达到100亿。
人类已经透支了地球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数量增长,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会越来越严峻,诸多问题需要人类去认真面对。
当前,地球水资源总量约为138.6亿立方米,其中97.47%是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在占比不多的淡水资源中,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利用起来的只有0.34%。淡水资源分布还具有地区性、时间性差异。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40多个国家闹“水荒”。世界粮食组织预测,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占有水量相对减少24%。同时,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随着人口迅猛增长和现代工业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按照现在的产量生产及消耗下去,目前所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仅可维持80年左右,储量最多的煤也仅能供应二三百年。此外,地球上的非能源矿产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此前的一项统计显示,静态储量将在50年内枯竭的有锰、锌、锡、汞、硫、金刚石、石棉、石墨、重晶石、滑石等。
除了“供给”枯竭危险外,地球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也在急剧弱化。监测显示,1992年到2013年,虽有42个国家的年均碳排放量在下降,但全世界人类年均碳排放总量增加了60%,达到980亿吨。由于森林被毁等因素,地球的自净能力已经无法承载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科学模型显示,温室气体的累积,将导致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这将对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等带来一系列影响,最终不可避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底1期,有删改)
链接一:理论上地球能承载多少人?
突破百亿人口,是不是地球最大的承载量呢?对这一问题,学术界大体存在三种态度:一是最大容量说,如果用已知的先进方法耕作全部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二是最小容量说,一些生态学家以人类能得到的植物能量为基础,认为地球所能养活的合理人口为75亿左右。三是中等容量说,世界耕地可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约102亿。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科学进步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回顾科学技术百年走过的历程,科技发明确确实实助长了人口增长。一方面,医学科学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和进展,在短短100年里完成了医学史上95%以上的发明和发现,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在1940年,因感染而死的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5%;今天因感染而死的人,比率还不到3%。另一方面,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使人类找到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
全球最权威的独立环保机构——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发表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有关地球资源状况的报告。该报告预测,由于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出其更新能力的20%,如果各国政府再不进行干预,2030年后人类的整体生活水平将会下降。报告指出,由于人类的过度消耗,在过去的30年间人类的经济活动使得地球上的生物种类减少了35%,其中淡水生物减少50%,海洋生物种类减少35%,森林物种减少15%。报告估计,如果按照目前消耗自然资源的速度和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测算,未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透支”程度将以每年20%的速度不断增加。这意味着,到2050年,人类所要消耗的资源将是地球生物潜力的1.8至2.2倍,换句话说,到那时,可能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预测:到2053年世界人口总数将达到100亿。
B. 随着人口增加,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将加剧可用水污染和供水不足问题。
C. 到2050年,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未来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透支”需求。
D. 将在50年内枯竭的非能源矿产有锰、锌、锡、汞、硫、石棉、石油、石墨等。
2.对材料中“有关人类快速增长原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口数量开始飙升。
B. 医学科学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使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疾病得到有效抑制。
C. 有足够的食物和水资源、开心健康地生活,导致了人类数量增长越来越快。
D. 营养学和卫生学的进展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婴儿、孕妇和产妇死亡率显著下降。
3.专家对“地球能承载多少人”的看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每个人都同意变为素食主义者,14亿公顷的耕地也仅能供养100亿人。
B. 如果地球上水资源和生产的粮食总量是有限的,那么能够养活的人也是有限的。
C. 如果用已知先进方法耕作适于生产栽培的土地,那么地球足以养活五六百亿人。
D. 地球温度在本世纪内上升2℃,将会影响粮食产量、水资源分配,削弱地球的人口承载力。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哈佛大学的杰出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在其《生命的未来》一书中说:“生物圈的
限制是固定的。”。
5.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人类面临的资源困境有哪些?请你提出摆脱困境的两个措施。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诗中的“九重天”“路八千”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名之者谁 有仙则名 B. 山间之朝暮也 辍耕之垄上
C. 而乐亦无穷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颓然乎其间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把“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段开端概述滁州地理特点,接着依次写西南诸峰、酿泉、琅琊山、醉翁亭。
B. 山间朝暮变化与四时之景,令人神往,同时引出太守“乐亦无穷也”的情怀。
C. 宴席之上,太守“颓然乎其间者”, 是他精神不振,政治不得意的具体表现。
D. 宾客太守同乐,是因为大家对欢庆宴饮,游玩山林,欣赏美景有共同的爱好。
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 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
⑵ 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⑶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
⑷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⑸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虽有嘉肴》)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__)
A.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
C.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食之不能尽其材。
D.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E.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F.冬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③ 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
⑤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⑥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
诗歌中常有作品表述年岁已高,但志向未变,豪气不减的,如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豪气依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