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北宋诗人秦少游有诗云“韶华不为少年留”,然而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逝的韶华中,...

北宋诗人秦少游有诗云“韶华不为少年留”,然而水过留痕,雁过留声,在已逝的韶华中,总有一种东西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抹之不去,它可以是一种声音,一抹微笑,一个眼神;它可以是一份思念,一份感动,一份悔恨…… 请以“抹不去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注释】韶华:美好的时光。

要求:

(1)填全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

(4)书写3分,请认真书写。

 

抹不去的回忆 回想军训的点点滴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仅仅五天,却成为了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忘不了我们在训练场上的英姿飒爽,一排排笔直的身影,像一朵朵整齐的小绿花。立正时,抬头挺胸,一动不动。站得像钉子;像竿子;像挺直的竹子……久久的站立,使我们腰酸背痛,甚至麻木。蹲下时,也少不了腰要直、头要抬起来,两眼目视前方,两手放在两腿上,不能懒懒散散,左右晃动,要像雕像一样一动不动,动就会死得很惨,蹲久了,脚累、腿也发软,起来时,脚还在不停地颤抖。坐下时,也并不轻松,两手放在两腿上,抬头挺胸,不能东张西望、左右晃动,不抬头看前面就是死的恶兆。让我们体验到纪律的严明和军人的风格。 忘不了我们“八公里拉练”一路上沿着山路上山,一个接一个地走。山路曲折盘绕,坎坎坷坷数不胜数,尽管路难走,但精彩还在后头。阳光普照大地,风景优美,鸟语花香,群山像驼峰;像长蛇;像闸门……湖水清澈透明,可以看见湖底的沙石和小鱼。有我们一、二、三排的拉歌,梁老师的一段优美的舞姿,班主任超哥的“铁犁牛耕”迎来了全场如雷雨阵阵;似山洪暴发,响彻云霄的掌声、欢呼声……有这么精彩的拉歌、表演,怎能不把疲劳抛到九霄云外呢? 忘不了我们在烈日下锄田,顶着火红火红的太阳,我们三个人为一小组,一个人拿铲子,使劲地铲。两个人拿锄头,用力地锄田,力尽不知热,背灼炎天光,豆大似的汗珠直往下流,挥汗如雨。我们把土都往中间放,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就这样在我们三个人的同心协力下弄好了。我们继续接着弄……短短的一个上午,就让我们懂得了谁中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一点一滴。 军训里的点点滴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忘不了军营里纪律的严明、精彩的拉练、锄田的艰辛、叠豆腐块被子的艰难,更忘不了因我们而嘶哑的甄教官……转过身,校车已载着我们缓缓地驶向——鹏权中学,而军营里的一切成为了我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并且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这个题目在命题上不落窠臼,在思维形式上注重开放,在内容上贴近生活。写作时必须确立一个角度,叙述、描写一种值得回忆的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细节与作为。可以在文前加一段优美的文字作为题记;也可以在文章中加入几个相得益彰的小题目;也可以把一般人使用的第一人称写法改为第三人称,等等。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用岁月在莲上写诗

林清玄

(1)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天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2)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3)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 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4)“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喊一声过小桥。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舫,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5)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阳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6)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蓬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7)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8)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农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9)采莲的季节在端午节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莲子采收完毕,接下来就要挖土里的莲藕了。

(10)莲田其实是一片污泥,采莲的人要防备田里游来游去的吸血水蛙,莲花的梗则长满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莲人的裤子都被这些密刺划得千疮百孔,有时候还被刮出一条条血痕,可见得依靠美丽的莲花生活也不是简单的事。

(11)小孩子把莲叶卷成杯状,捧着莲子在莲田埂上跑来跑去,才让我感知,再辛苦的收获也有快乐的一面。

(12)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的感觉是天真纯情,好像一个洁净无瑕的少女,莲花则是宝相庄严,仿佛是即将生产的少妇。荷花是宜于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辛酸,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13)我陪着一位种莲的人在他的莲田逡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莲田边,娓娓向我诉说一朵莲要如何下种,如何灌溉,如何长大,如何采收,如何避过风灾,等待明年的收成时,觉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许是我们永远难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莲子,都有一套生命的大学问。

(14)我站在莲田上,看日光照射着莲田,想起“留得残荷听雨声”恐怕是莲民难以享受的境界,因为荷残的时候,他们又要下种了。田中的莲叶坐着结成一片,站着也叠成一片,在田里交缠不清。我们用一些空虚清灵的诗歌来歌颂莲叶何田田的美,永远也不及种莲的人用他们的岁月和血汗在莲叶上写诗吧!

1.阅读(5)- (9)段,分别用三字短语概括收获莲、藕的过程。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剥莲子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2.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3.纵观全文,谈谈标题“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的含义及作用。

4.将本文与《荷》专题中的《爱莲说》进行比较,结合文本说说两文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议论文阅读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 :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 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最美的姿态》阅读附答案《最美的姿态》阅读附答案。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文有删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经?

2.文章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章④⑤段论证了读书的好处,请你再为“读书有益”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4.简述本文的论征过程。

5.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①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②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③。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建兴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④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三国志蜀书蒋琬传》)

【注释】除:提拔官职。②奄:突然戮:杀。赞:辅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社稷之器  __________       (2)先主因游观奄至广都  __________

(3) 外出  __________          (4)便还家  (《桃花源记》)  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代裔长史

A. 天下唱      (《陈涉世家》)    B. 吴广都尉(《陈涉世家》)

C. 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D. 坛而盟(《桃花源记》)

3.翻译下列句子。

(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涉世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写出两点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西归绝句【唐】元稹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注释】①本诗作于元和十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②书:信。这里指元稹的好友李复言和白居易的书信。

1.诗歌前两句都是通过叙事来抒情,其中第一句对第二句起到了______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原因有哪些?

 

查看答案

语文综合实践。

【活动一】专题学习

(1)下面是宝应929日(农历二〇一七年八月初十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2

923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0C   风力: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开头四小句揭示了物候学上哪两个重要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概括飞机“垂直起降”的优点,每点不超过5个字。

航母空间狭小,垂直起降的舰载机与常规飞机具有很大不同,不需要专门的机场和跑道,降低了使用成本;只需要很小的平地就可以起飞和着陆,所以在战争中飞机可以分散配置,便于伪装,不易被敌方发现,极大地提高了飞机的战场生存率;即使在被毁坏的跑道上或者是前线的简易机场上也可升空作战,对敌方的打击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1)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