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有一个地方,那儿,写满了友谊、感动和期盼,充满了关爱、欢乐和温馨;那儿,...

作文:

有一个地方,那儿,写满了友谊、感动和期盼,充满了关爱、欢乐和温馨;那儿,有鲜花和掌声,有失落和泪水;那儿,我们邂逅了美丽,学会了坚韧……

那儿,留下了你怎样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那儿,___”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那儿,让我变得更美丽 我是一只蚕,一只在高速运转的世界里被人们遗忘了的蚕。我只知道生命起点是生,终点是死,我准备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地走完只有几个月的生命历程。我和同伴被主人关在一个盒子里,周围铺满鲜嫩的桑叶,我们成天躺在这桑叶堆里,慵懒地蠕动着身子,一点点啃着叶子。作为一条蚕,我从未想过什么是梦想。 听见冬天的离开,我在某年某月醒来,只见盒子外春光明媚,有一种叫做“蝴蝶”的生物挥动美丽的翅膀,游戏于花间。我渴望像她们一样,于是,那颗叫做“梦想”的种子植入我的心房,它在萌芽。 我总算明白我每天吃桑叶是为了什么。 我吃力地抬起头,白色丰满的躯体泛出隐隐的青色。吃过无数桑叶,我日渐成熟,和同伴一样,准备吐丝结茧。我挺着前身,一下一下地吐着丝。吐丝是件很累的事,可我却毫不犹豫地吐着。我不知疲倦地织着茧,日复一日,慢慢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我曾经想过放弃,脑海中却闪过那蓝天,那白云,那彩色的蝶儿!这些,都是我一生执着追求的目标!或许,这就是梦想的力量吧。我被紧紧地封锁在黑暗的蛹里。我结茧,我自缚,我忍受着刻骨铭心的痛苦。成败就在一念间。为了梦想,承受,承受吧。 那一天终于到来,我咬开茧,扑扑那对小小的翅膀,奔向阳光。我正幻想着自己翅膀的色彩,还有无与伦比的飞翔姿态。 借着阳光,我回头看看自己的翅膀。啊!竟是这般丑陋:枯黄,暗淡,犹如秋日里凋零的树叶! 为什么?为什么?不是说付出就有收获吗?果实呢?它在哪里?同伴嘲笑我说:“别犯傻了,蚕只能蜕变成蛾!想成蝶,你做梦吧!”再次看见那些美丽的精灵在翩翩起舞,我更感受到自己的卑微了。梦想成为泡影,我已无力飞向花田。 我活在自卑中,只敢在别人看不见的漆黑夜色中兀自飞行。心中的梦想幻化成火花,呵,它在引领我前行。终于,我扑了过去。于是,我消失在火光中。 我的灵魂正悠悠上升…… 经过极长一段时间,我醒了过来,发现我置身于花海中,身旁是美丽的蝶儿。鲜花赞美我翼上的花纹和独特的触须。我不再是丑陋的飞蛾,阳光洒在我身上,点点光斑像是闪闪黄金,光环笼罩着我,使我成为花海中最夺目的蝶。梦,圆了。我再次蜕变,这次变的是我的心灵。 幼小的梦想之苗最终结出梦想之果。我美丽,因为我蜕变成蝶。我美丽,因为我是一个执著的追梦者。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表达、写作能力。半命题作文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给考生一定的自主权。写半命题作文,考生要先补题。补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最真实、最能展示个性的材料,并据此确定自己在题目中要补填的词语或短语。填写的内容,还是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能天马行空,生编硬造,作文时切忌空谈、讲大道理或者无缘无故抒情。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

细水长流

①父亲说,以前有个算命先生说过,他是个苦命的娃。也的确,父亲十二岁丧父,不得不辍学到石灰窑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

②后来,有人说,老刘命好,三个闺女乖巧孝顺;也有人说,老刘命好,夫妻俩没红过脸,恩爱有加;还有人说,老刘命好,从来不跟人闹意见。父亲乐呵呵地说,细水长流嘛。别人不懂父亲这话是什么意思,摸着脑瓜皮说,老刘可真逗,说你命好,你还不乐意咋的?是啊,别人觉得,细水长流和命好放在一起,这是哪跟哪啊?但我最明白,父亲的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计较利益得失,水长流,情才会长在。

③初为人妻,继为人母,我也喜欢把“细水长流”挂在嘴上,当然,我收获的也是幸福和快乐。但是,今年夏天,父亲的“细水长流”刚一出口,就被母亲一句话给噎回去了。

④这个夏天,老天爷太吝啬了,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也不下,弄得棒子苗干渴得黄了叶子,打了蔫。视地如命的母亲看着很多人家都浇了地,心急如焚。可是,我们家的地和左右两家的紧挨着,根本修不出渠来。再说,那两家都到城里去住了,平时见不到人。

⑤当管理水渠的人告诉母亲可以去浇地时,母亲要父亲别去上班。父亲得令而行,两人不顾炎炎烈日,在棒子地里穿梭,割伤了脸,衣服都湿透了。最终用三个小时,浇了三家的地。中午,我赶回娘家,替父母准备好午饭。母亲向来身体不好,回到家,已经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一个劲擦汗;一向强壮的父亲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我埋怨他们,这么大的岁数了,别把地看得比命还重要,就是旱死了,不就一年没收成吗?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我不敢再接话,闷着头把午饭端上桌。母亲便自言自语,三个小时,差点把命搭进去,不知道那两家知不知情。父亲说,干了就啥也别说,细水长流。母亲吼道,水都干了,还流啥?父亲一向害怕母亲,见母亲发脾气了,连一口粗气都不敢出。

⑥傍晚,母亲又跟父亲唠叨开了,按理说,他们没出力,总该给点钱吧!父亲说,也不是人家让咱们浇的,爱出不出吧。这次父亲没敢说出细水长流这句话,但还是那个意思。母亲没有像中午那样发火,但心里还是不高兴。

⑦晚饭后,我跟父亲唠嗑,父亲说,这人啊,愿意活得累呢,就会累;愿意活得轻松呢,就会轻松。我说,是啊,细水长流。父亲笑笑说,可是,你妈有的时候,就是不明白这个理。我说,妈活得比你累。父亲说,所以,我愿意什么事都让着她。再说了,夫妻之间也是一样,不能啥都计较,还是那句话,细水长流。父亲说完,嘿嘿笑了几声,好像在女儿面前掩饰对老伴的体贴。

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丫头,还是你爸说得对,真的是细水长流。原来,前几天,左右两户人家赶回来浇地,一看地早就浇了,便把水费给了母亲,还特意拎来了他们从城里带来的新鲜水果,表示感谢。母亲一边给我拿水果,一边说,你也要记住啊,这人啊,可不能太计较。

⑨我瞧了一眼父亲,窗外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 (选文有删改)

1.老刘“命好”体现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母亲一听,跟我急了,庄稼人能眼看着种下的庄稼死在地里啊? 

(2)我再次回到娘家,刚进门母亲就急切地对我说……

4.文章结尾写“一缕阳光”正好照在父亲的脸上,有什么深意?

 

查看答案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 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B.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 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 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3.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原:原国卫:卫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遂与大夫十日/陈太丘与友

B. 原三日即/令初,群臣进谏

C. 夫原之食竭力/一食或粟一石

D. 可无/男有分,女有

2.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4.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_____(2)相而去____ (3)去后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___________ 

②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 “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查看答案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横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喜欢旅行,喜欢在别人的思想里旅行。我想与陶渊明一起重访桃花源,想与范仲淹携手登临岳阳楼,(1)             我想追随鲁迅先生去欣赏那蓬勃奋飞的北国的雪,(2)              ;想跟随琦君女士去品尝那地道纯正的家乡的春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