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穷凶恶极的歹徒,他面不改...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穷凶恶极的歹徒,他面不改色,镇定自若,孤军奋战

B. 免费提供营养午餐的举措体现了董事长莫大的人文关怀,这份舐犊之情值得赞颂。

C. 周总理弥留之际还惦记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D. 去年的成绩不理想,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下决心这学期一定要刻苦学习。

 

B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平时要有一定的词语或成语的积累,做题时还要会根据句子的意思,理解词语或成语的意思。选择题一般可用排除法选择出正确答案。B.“舐犊之情” 的意思是母牛舔小牛表现对它爱护。比喻对子女的疼爱。用在此句不恰当。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B. 脑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

C. 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D. 他活过的八十四年,经历了登锋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xùn)     落(yǔn)   凿(ruì)    外妖娆(fèn)

B. 渎(xiè)  进(pián)  留(mí)     披戴笠(suō)

C. (lǚ)      息(qī)    留(zhì)    如油膏(rùn)

D. (gù)   想(xiá)      褓(qiáng)   成吉思(hán)

 

查看答案

请将题目“走,让我们一起    ”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作文纸另附)。

要求:

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④字数在 600 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 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 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节选自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注释】(1)《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埏: 读    shān。(3)汲:从井里取水,泛指打水,取水。(4)错趾:足迹交错。(5)戛:刮,用 刀去掉某物。

1.“掘地验辨土色”句中“验辨”一词最合适的解释是(    )

A. 验证    B. 考验    C. 鉴别    D. 分析

2.“人逐数牛错趾”句中“逐”字正确的解释是(    )

A. 追逐    B. 驱赶    C. 追赶    D. 带着

3.下面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侧重说明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科技智慧和成就。

B. “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这一句并非多余,而是补充交代了不同地区泥土成色的差别,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C. 文章介绍造砖的程序秩序井然,行文严谨,而语言风格上简洁明快,读来不滞不涩。

D. “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中“粘而不散”“粉而不沙”构成递进关系,体现取土要求之高。

4.将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写在下面横线上

5.请仿照示例,用两字短语简要概括造砖坯的过程。

选土、润土、______________平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一篇课外现代文,回答

   

建安

(1)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2)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 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 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3)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 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 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 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 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4)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 是我的大爷。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他是长辈,本 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家人拗不过,只好答应。

(5)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6)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对于食材的质, 大爷向来很在意。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 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7)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炉灶锅台, 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 是先吊了一锅清汤。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 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 的。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8)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 红润起来。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搅动鸡蛋的嘚嘚声,切葱姜末 发出的唰唰声,“粗斩细剁”肋条肉形成的马蹄声,给鲤鱼、光鸡过油响起的噼里啪啦声…… 各种声音融汇在一起,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小院子的花花草草也被这气氛所感染,欢快地 摇曳着。

(9)薄暮时分,“备宴”收尾,建春哥和伯父送来糖茶,表示感谢。大家围坐在八仙桌 旁,讲古说今,大爷话不多,深邃的眼神让人捉摸不透。晚九点左右,大家散去,大爷斜躺 在连椅上,不一会儿就响起了沉重混沌的鼾声。

(10)第二天,阳光灿烂,天气晴好。唢呐声声,鞭炮齐鸣。建春哥迎来了堂嫂。他们 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空气中弥漫着鞭炮炸开花的呛味,非常好闻。另一头,大爷将 两碗宽心面下好了,由本家嫂子用红漆木盘端给两位新人。宽心面,嫩香腆润,每碗一整根, 代表一心一意,蕴含美好的寄托。这时,“传菜”的伙计捎话过来,客人已经遵照安排入座, 大爷将手勺一挥,宣布开席!

(11)宴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天刚破晓到日上中天,大爷在“砧板”的配合下,忙 而不乱,一口炒锅在手,或翻或转,动作流畅自然。做完最后一道“四喜丸子”,他长舒一 口气,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脸膛泛红,让人感觉很温暖。

(12)送走宾客,伯父安排大家会餐,再次表示感谢。我又尝到了大爷的手艺。大爷多 喝了两盅,他说,他记不清做过多少次乡宴了,但这次喜宴是他做得最满意的一次。大家打 趣他,说他之前故意留了一手。他摆摆手说,每次都很用心,但这次感觉不一样,至于啥感 觉,一时半会说不清。

 

 

(13)许多年过后,我结婚了。“大师傅”是从外庄请来的,因为大爷再也不能做喜宴 了,或者说,我永远没有机会品尝他做的菜了。我陪客人入座,一道道菜端上餐桌,菜品用 了很多新式调料,客人推杯换盏,赞不绝口,我却停了一下筷子,忆起大爷,还有他做的乡 宴。

(14)那滋味,那么美,是    ,更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1)段简明扼要,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说说你对这一段作用的理解。

2.请将下文与第③段“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 虹气势”相照应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4.结合文章内容,对结尾“滋味”可能的内涵写出两层,并做解释。

那滋味,那么美,是__________________,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