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                   的特点。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说说文章标题“枯萎的蒲公英”的含义。

 

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 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二心疼;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反复的修辞,突出了蒲公英贴紧地面、蓄积力量的状态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5.本义:冬日阳光下枯萎的蒲公英。 含义:为儿女耗尽心血的母亲,为儿女无私奉献的母爱。 【解析】 1.本题考察了对文段主题的总结。通过仔细阅读原文,从文段中的“冬日的午后”、“沁骨的凉”、“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等语句,可以分析出答案: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注意语言概括性要强,要抓住蒲公英最突出的特点。 2.本题考察了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因为本文的主题是写母亲,所以,文中的情感应该与母亲有关。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第一处看到了蒲公英对子女的爱而想到为母亲付出的艰辛而心疼;第二处为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疼。 3.本题考察了对语句的赏析。赏析句子时的格式为:此句运用了xx修辞或者细节描写,生动的写出了(浅层意思),表达了(深层意思),回答此题可按照这种格式来回答。第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了蒲公英贴紧地面、蓄积力量的状态。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 4.本题考察了结尾段落的作用。结尾一段结构方面的作用: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方面的作用: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本文中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5.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本义:冬日阳光下枯萎的蒲公英。含义:为儿女耗尽心血的母亲,为儿女无私奉献的母爱。 点睛: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作全面的分析。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多彩陶碗【新加坡】尤今

莫斯塔尔有个古色古香的老桥区,区内有奈街,五光十色,风情万种。

这天,明艳的阳光泼洒在身上,像金色的香槟酒。我和女儿,怀着满满的欢喜,慢慢逛,细细看。丝绸、铜雕、银器、木雕,都是精品。逛着逛着,女儿突然驻足,炯炯的目光里,有一见钟情的狂热。

那家店铺,琳琅满目地摆着多彩陶碗。

每一只碗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设计,像是一幅幅圆圆地卷放着的抽象画,五彩斑斓。

我在碗里听到了音乐,我在碗里看到了故事;我和女儿,一起落入了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神秘王国里。

女儿痴痴地看,然后,说:我要买。那语调,有着不容反对的坚毅,有着不容劝说的固执。

旅居伦敦的她,喜欢烹饪,常常在周末邀约好友到家里共进晚餐。她认为使用这种充满了艺术美的大碗小碗盛放食物,食物也会溢满梦幻的味道。

店主是个好脾气的中年女子,她把多彩陶碗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地上,让我们挑选。我们母女轻声细气地讨论着,生怕嗓音一大,会把那些精致的陶碗震裂。每一只碗都掇富魅力地展现着自己的风格,或冷隽或柔婉,或朴拙或雅丽,或端庄或奔放;每一只沉默的碗,都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把这样的碗带回家,满屋喧喧嚣嚣的,都是听之不尽的故事。环肥燕瘦,各有千秋。此刻,取舍竟是如此困难。我们拿起又放下,放下再拿起,如此反反复复,几经折腾,终于选定了。

大碗、中碗、小碗,各挑了八个。

沉甸甸的多彩陶碗,非常坠手。我提醒女儿:这些碗,不能托运啊,只能手提。她露出了赴汤蹈火也心甘的表情,说道:没问题,我别的东西不买,就买这个。又问:妈妈,您为什么不买呀?  我微笑不语。旅行经年,我早已过了看见奇珍异物就买的人生阶段了。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看过了,便算是拥有了。

女儿将多彩陶碗一层一层地用报纸包了,千山万水一路上呵护备至地提着返回伦敦,那种如履薄冰的小心,那种溢于言表的兴奋,好似手里提着的是一个初生的巨型婴儿。

返回伦敦不久,女 儿便呼朋唤友前来用餐。事后,在电话中告诉我,多彩陶碗把一桌朋友的眸子都照得晶晶发亮,大家击节叹赏。

女儿很起劲地侍弄着她的多彩陶碗,每逢周末,便烹煮各式各样的菜肴与碗进行搭配。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村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女儿发现,多彩陶碗用以盛放白白的大米饭或者是清澈的汤水,最能凸显它的美丽;如果放的是汁液浓稠的肉类,会玷污它的色彩,会糟蹋它的图案。

我心想:嘿,这不是本末倒置呜?原该是配角的碗碟,现在,不但喧宾夺主地成了饭桌上的焦点,而且,还主宰碗里乾坤哪!

过了一段日子,女儿竟然绝口不提多彩陶碗了。

问起时,她意兴阑珊地说:在碗柜里搬出搬进,很麻烦;再说,沉甸甸的,清洗也不容易呀!

多彩陶碗完完全全地失宠了。

对于处在见了宝贝就心喜必买阶段的旅者来说,这是必经的道路,也是必交的学费。

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而这些昔日的宝贝,都是我千辛万苦地抱着,提着,跋山涉水地捎回来的!

1.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女儿对陶碗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2.指出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意兴勃勃地说,每只碗都有自个儿的性格,唯有煮出与它们情投意合的食物,才能衬托出它们超尘绝俗的美丽。

2)在我家里,被打入冷宫而不见天日的东西,数不胜数。

3.段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陶碗?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4.如何理解第18段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①,得金百镒②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③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④。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⑤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⑥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注释】①归休:辞官退休  ②镒:二十两。③俸禄:古代官员的工资  ④馆:这里指家。 ⑤造:到   ⑥舍:赦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________  (2)入门不_________ 

(3)田子________        (4) 王贤__________

2.下列各句“去”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 太丘舍去    B. 去后乃至    C. 子其去之    D. 相委而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然后回答下列小题。

春  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请赏析“阴阴”一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某初中学校在校学生有关“阅读”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发现公布如下:

材料一   课外阅读

读书兴趣及占比例

读书计划及占比例

关注点及占比例

读书笔记及占比例

深厚

13%

有计划

11%

写得怎样

10%

每读必做

0%

一般

48%

有时有计划

32%

怎么写的

14%

凭兴趣做

24%

无兴趣

39%

没有计划

57%

写了什么

76%

从不做

76%

 

 材料二   语文学困生

 阅读能力:10%的学生基本读不懂作品,55%对作品的内容写法似懂非懂,35%看不出作品好在哪里。写作水平:情感积累欠缺,矫揉造作;知识面狭窄,素材贫乏;立意肤浅,认识能力偏低;写法粗陋,语言枯燥。

(1)研读以上两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校某班拟于“世界读书日”期间开展“爱读书、会读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项活动;并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7)_____________________,斜光到晓穿朱户。

(8)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