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用善良做底色 松韵 ①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②温...

用善良做底色    松韵

①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②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③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④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A狼吞虎咽B细嚼慢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⑤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⑥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⑦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让他干吧!”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⑧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

1.文章开头就写到“天气冷得出奇”,极写天气之冷有何作用?

2.第④段括号里A.B两个短语,你觉得哪一个更适合放在原文中,请说明理由。

3.文中第⑦段,面对年轻人劈柴的行为,母亲准备劝阻,而父亲却说:“让他干吧!”请结合语境,说说父亲为什么不阻止年轻人?

4.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划线句的理解。

链接材料: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卸任后,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女孩露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全场的人感动不已。

 

1.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为后文年轻人的出场作铺垫,同时天气的寒冷与人情的温暖形成对比,借以突显文章的主题。 2.A狼吞虎咽,因为的确是饿了。 3.年轻人不是讨饭的,如果不让他做,他心里会觉过意不去,让他做,虽然有些不妥,但让他心安。 4.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就是因为有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就如同文中的一家人一样,如果没有他们的善良,单纯得让人看了觉得耀眼的善良,就不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角度进行概括。可概括为:在寒冬的一天,父亲带一个卖丝棉的落魄外乡人回家吃饭取暖,并让母亲送给他御寒的棉鞋和冻豆包,年轻人为答谢父母,为我家劈柴。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试题分析: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本篇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具有以下作用:交待了当时天气的寒冷(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写父亲带外乡人来家里取暖作铺垫,(对比)突出父母的善良热心。 3.试题分析:本题从动作描写的角度赏析语句,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动词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动作状态,再分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 4.试题分析: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属于情感句,我不仅看到了父母待人的善良,我更看到了年轻人的善良,大家善良的心让我内心感动、温暖(幸福)。 5.试题分析: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开头的作用是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本题属于尾段,内容上:点明、深化中心,告诉我们人人都要 有一颗善良单纯的心,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份纯洁真挚的感情。结构上:总结全文,与标题相照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阅读原文与所给材料后的感受,围绕“善心”“人与人之间无私的关爱”回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的首联中,一个“_________”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人恒_______              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不灭亡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方面。(用原文词汇回答)

4.文章开头举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上回答)

 

查看答案

光明中学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八(2)班准备召开“长征精神与我们同行”联欢会。请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班级开展一次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题目。

(1) “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中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认为“武”是典型的会意字,他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请说说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出两句与战争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籍_________,第一次发行时的书名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