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上还,至洛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辞谢              固:坚决

B. 告之              具:准备

C. 将不能              及:赶得上

D. 一力士之事耳      特:只,仅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A.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B.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C.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D.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陈平认为不可攻打韩信,因为诸将中没有谁打得过韩信。

B. 刘邦听从了陈平的意见,假装出游,召见韩信,从而将他抓获。

C. 刘邦到洛阳后赦免了韩信,但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D. 韩信被赦免后,常假称生病不参加朝见,因为他知道刘邦厌恶自己的才能。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1.B 2.C 3.B 4.您出兵进攻韩信,这是在催促他跟您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 【解析】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B项理解错误,“具”的意思是:全部,都。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C项正确,根据句意来断句,句意为: 此行尚未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的路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见韩信来了,立即将他拿下捆绑起来,装在副车中。据此可以断句。 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正确,B项“召见韩信”错,原文中说汉高祖刘邦接受了陈平“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意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的建议,后“上会诸侯于陈,信谒上”,可见不是召见,而是主动迎谒。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趣:同“促”,督促,催促。窃:私下。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化的生与死

费孝通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 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C. 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D.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的历史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

B. 个体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

C. 历史文化不仅包含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还包含“社会”的传承。

D. 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中要不断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有创新。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 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D. 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 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必须遵循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或许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B. 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读好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C. 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D. 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期武汉市政府正在大力加强廉租房、公租房建设,用这种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房价上涨的问题

B. 湘、鄂、皖、赣四省地域相邻,山水相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既可整合旅游资源,也有助于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生态圈。

C. 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为旅客创造和谐的候车环境和人性化服务。

D. 在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今天,只有学会欣赏不同的文化,才能实现包容互鉴的共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阅读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________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不仅可以________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我们________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 品味 体味 珍爱

B. 品评 体验 珍惜

C. 品评 体验 珍爱

D. 品味 体味 珍惜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xié)         恹恹欲睡(yān)        首垢面

B. (gān)          轻怕重(zhān)       诩诩如生

C. (wú)           重峦叠(zhàng)      钟灵

D. (jiè)          家私(guàn)      绝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