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让科学为人类造福,促进人类幸福...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让科学为人类造福,促进人类幸福,而不致成为祸害。语文老师准备带领同学们开展一次关于主题为“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第一小组想了解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请你为小组草拟三个研究选题。

 

(1)电视与人类生活(2)因特网与人类生活(3)手机与人类生活 【解析】本题属综合读写题,考查学生课外知识积累和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课外知识积累,答题时,要注意语句有中心,可以从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电视、因特网、手机几个方面介绍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说明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年年依旧的菜园

迟子建

(1)外祖母家有一片菜园。春天一到,最先种上的是菠菜、生菜和白菜,之后种香菜、水萝卜和土豆,再之后种那些爬蔓的植物:豆角、倭瓜、黄瓜等。当然,如果弄到茄子秧、柿子秧、辣椒秧,它们也一定会被恰到好处地栽种在园子里,那时候菜园中的蔬菜品种可就丰富多了。时间一到,菜园里黄瓜顶花带刺,或翠绿细长或粗壮脆嫩,鲜亮得让人垂涎欲滴;一嘟噜一嘟噜的豆角从叶片的缝隙间垂挂下来,白里带紫的豆角花默默地绽放。肥硕的茄子挤满秧枝,紫嘟嘟的像脸蛋似的彰显笑容;壮实、疯长的倭瓜秧爬满了整个栅栏,形成了一道绿色的墙,黄色的喇叭形花朵正芬芳吐蕊呢:好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致。

(2)太阳刚下山了,菜园中还散发着阳光留下的余温,待到月亮升起的时候,菜园完全是另外的景致了。分不清哪里是花,哪里是菜,只是见月光像泉水一样倾泻下来,把那些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全都镀上一层银光。这时候蜜蜂和蝴蝶都不见了,只是听得见水边青蛙的叫声,像是在歌颂月夜下菜园的美景。而当天色微明、菜园种的植物沾染了浓重的露水、太阳忽然跃出山顶将露珠照散的时候,农人们也就下田干活了。

(3)如果看厌了菜园的景致,当然还可以走出园子到自留地去。自留地的面积可要比菜园大多了,它大多种苞谷和麦子。我喜欢啃青苞谷吃,那滋味甜丝丝的,感觉是在吃糖,可又比糖的味道柔和多了。而我喜欢麦子并不喜欢它的果实,我喜欢麦芒,那些像胡茬子一样的麦芒可以用来挠痒痒。

(4)外祖母对外祖父说:“你去给园子锄锄草。”我便跟着外祖父到园子中锄草。外祖父对外祖母说:“你去园子里给我弄点葱来蘸酱。”我便跟着外祖母到园子中拔葱。

(5)我常常在帮助外祖父锄草的时候将苗也锄了下来,我也往往在帮外祖母拔葱的时候将葱根断在土里。我总是帮倒忙,但外祖父和外祖母从不责备我,我是太爱菜园了。

(6)外祖父和外祖母都是农民。农民是土地真正的主人。我扯着外祖父的手时感觉那手是粗糙而荒凉的,我扯着外祖母的手时感觉那手也是粗糙而荒凉的。外祖父摆弄那些农具的时候我便也跟着摆弄,外祖母给地施肥时我便也跟着施肥。

(7)我不喜欢谷子。外祖母就说:“谷子是粮食啊,人是靠它才活命的啊。”我就渐渐喜欢上了谷子。外祖父说:“别小看我这片菜园和自留地,它可以养活城里的几十条人命哪。”

 8)我便知道城里其实是个很贫乏的地方。

(9)外祖母告诉我,我生活的地方就是农村,我便知道农村是广大的,我也知道那些菜地和麦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我跟着他们用双手学会了打垄、锄草、间苗、施肥和收割,所以直到如今我的手仍然缺乏女性的细腻和柔美,它们同样是粗糙而荒凉的。

(10)当我的双手远离那些农具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用手拿起笔回忆那些让人感到朴实和亲切的消逝了的日子。回忆那菜园,菜园里的蚂蚱和蜻蜓,却无法描绘出它们翩然的姿态;回忆麦田,丰收后有稻草人屹立在麦田里的情景,却难以企及那岿然神韵。我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

(11)当我坐在城市的咖啡厅里听着那些饱食终日的人发着空虚的牢骚,我便会想到外祖父劳累一天后吃罢晚饭沿着菜园散步的情景。外祖父呼吸着真正的空气,所以无论在他生前或死后,他的睡眠都是安详的。如今他在他种过黄豆和玉米的土地上安息了。

(12)外祖母依然健在,她仍然用她粗糙而荒凉的手忙碌在菜园里。外祖母种的菜外祖父如今是吃不到了,就由她的儿孙来吃,而到了她的儿孙也吃不到了的时候,外祖母肯定早就不在人间了。而菜园总要有人种下去。人一代代地老去,菜园却永远不老。

(13)冬天来了。冬天来了的时候菜园就被雪覆盖了。那些好看的蚂蚱和蜻蜓不见了,那些花和碧绿的菜蔬也都死灭了。白雪覆盖着生长过茂盛植物的土地,白雪同样覆盖着为耕种这些植物而死去了的人的灵魂,那些寂寞而宽厚的依附着土地的灵魂。

1.作者在第(1)段分别描写了外祖母家菜园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在文中的语意。

(1) 我的手仍然缺乏女性的细腻和柔美,它们同样是粗糙而荒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的文字是粗糙而荒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人一代代地老去,菜园却永远不老。”联系文本说说怎样做才能让菜园“不老”?

4.概括本文所写的中心内容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填空。

(1)一鼓作气,再而衰,__________。 (《左传·曹刿论战》)

(2)_____________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上因随以行。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高帝顾谓信曰:“若毋声!而反,明矣!”武士反接之。遂会诸侯于陈,尽定楚地。

上还,至洛阳,赦韩信,封为淮阴侯。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多称病,不朝从。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辞谢              固:坚决

B. 告之              具:准备

C. 将不能              及:赶得上

D. 一力士之事耳      特:只,仅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A.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B.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C.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D. 行未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至即执缚之载后车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陈平认为不可攻打韩信,因为诸将中没有谁打得过韩信。

B. 刘邦听从了陈平的意见,假装出游,召见韩信,从而将他抓获。

C. 刘邦到洛阳后赦免了韩信,但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

D. 韩信被赦免后,常假称生病不参加朝见,因为他知道刘邦厌恶自己的才能。

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查看答案

文化的生与死

费孝通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 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C. 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D.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的历史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

B. 个体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

C. 历史文化不仅包含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还包含“社会”的传承。

D. 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中要不断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有创新。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 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 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D. 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

A. 食无定味,适口为佳。美好语言的标准必须遵循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或许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B. 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读好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C. 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D. 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