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1.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2.①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出本文的论点。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并为本文提供道理论据。 3.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4.第②段。歌德的话论证的是第②段中的“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解析】 1.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

【注】①殄瘁:此指摧残。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故君子人多为庭实焉____________      ②他人__________

③唯人___________                 ④以其后之居斯者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居易以拔萃选及第”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令辱之,激怒其众。    B. 啮人,无御之者。    C. 已大风。    D. 扶苏以数谏故。

3.翻译下列句子。

①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以竹喻贤人,那么贤人的品质有哪些?作者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春日五首(其一)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图画,请为这幅图画拟一个标题(6个字以内)。(2分)

2.描摹传神是这首诗的特点。请对最后两句诗中的“含”“卧”二字作赏析。(2分)

 

查看答案

生活中,我们跟物候休戚相关,我们借此来知道季节的更换,结合第一单元的专题学习,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什么是气象物候。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看一些东西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专题学习就是要我们在阅读中进行“文化角色转换”,即联系已有知识, 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新知识之中。请阅读李白《塞下曲》中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回答问题:

①假如你是物候学家从中读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你是诗人从中读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②月黑雁飞高,___________________。                     (卢纶《塞下曲》)

③晓战随金鼓,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塞下曲六首》)

④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⑤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陈涉世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lóng)  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wò)       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jì)    。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jìn)    润到人的气质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