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的学习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的学习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了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据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间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再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象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写作之友yVk!U&{4`*m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选,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瘐信的“落霞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在不断帝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都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的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作者:梁衡)

1.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①燕剪春风:       ②鹰击长空:        ③雁横烟渚:        ④莺穿柳浪:

2.第②段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请用简洁语句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3.第③段中“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句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4.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出来,每条不超10字。

5.本文分别运用了对比和比喻认证方法,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来。

6.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理解”或“背书与创新”的看法,50字左右。

 

1.剪 击 横 穿; 2.第一步:记住几千汉字,第二步:记住精词妙句,第三步: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3.“干柴”比喻该记住的东西(或知识积累),“火种”比喻生活种的观察和印证(或生活环境的启发),“会着”比喻融会贯通(理解消化记住的知识); 4.背书是写作的基础,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5.对比论证:第④段例子;比喻论证:以牛、柴、米作比(答对其一即可); 6.答案不唯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几个表现“飞”的意思的字分别是:剪,击,横,穿。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通过仔细阅读第2段,梳理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注意字数要求。语文学习可分三步,根据相关内容,可以归纳为:第一步:记住几千汉字,第二步:记住精词妙句,第三步: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应该将这个句子放归到原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比喻的含义。意思分别是:“贮存上许多干柴”结合前文的记忆知识,储备知识,“火种”结合后文的例子,“会着”就是恍然大悟,对知识融会贯通。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这道题要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围绕“背书对写作的好处”这一问题,每部分每部分的概括,用简洁语言概括,注意字数要求。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背书是写作的基础,背书能积累语言材料,背书是创新的基础。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这道题目考査对文章的理解,必须整体感知全文,学会运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5.本题主要考查了论证方法的判断,根据题目中要求在文中寻找使用的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第4自然段中小鸟动作的例子,前后的对比中突出了背书是写作的基础。比喻论证集中在3和4自然段,“干柴、火种、会着”“牛、柴、米”等都是比喻。 6.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合情合理即可。答案示例:在学习到知识的基础上,经常温习,然后有了自己有新的理解,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就是在学习中得以创新的能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大观”与上文“      ”一词照应;“多会于此”中的“此”

指代的是        

2.作者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很简略,其原因是(用原文回答)         

3.本文最后一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意思是          ;在文中作用是           

4.根据你的感受,用流畅的语言写出句中加线字所表现的特有画面和情感。

 

查看答案

课文重点内容把握。

①新闻的特点及结构分别是什么?②结合原文谈谈你对李逵性格的看法?

 

查看答案

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趋之若( ) ( )枯拉朽   居心( )测  ( )不成军

 

查看答案

根据原文填空。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③戎马关山北,             

④八月湖水平,             

⑤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洗脸。                      ,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⑥《琵琶行》中创造性运用延宕,使这两句成了千古名句,同化了不同读者的心理内涵,甚至成为独立的谚语、格言,该两句是                   

⑦用静物,进一步烘托箜篌演奏美妙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汉字

木nè(   )     云yì(  )    xiāo(  )鸟     qì(  )约     玄鬓已pó(   )  

yín yín(  )(  )不止    xǐng(  )鼻子    面面相qù(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